首先我們應該了解哪些句子可以稱之為重要的句子,寫景抒情散文重點是情與景的契合是解讀的關鍵,我感覺答題的前提是看懂文章,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反復夸張排比對偶對比設問反問等。
理解重要句子
理解重要句子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義是現(xiàn)代文閱讀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的必考題型。08年高考現(xiàn)代散文的考查,18套試卷中就有11套試卷采用主觀題型的形式直接考查這一考點,面對這一題型考生往往感到茫
然無措,常常憑借著感覺答題。實際上,只要用心去研究還是有方法和技巧可依循的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哪些句子可以稱之為重要的句子:
從內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語句,抓住每一個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
語句。
從表達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間接抒情、發(fā)表議論的語句。
從結構上看,要注意領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語句、前后呼應或承上啟下的語句。
從修辭上看,要注意那些運用了比喻、反
問、排比、象征、借代等修辭手法的語句。
其次,把握不同類型散文的側重點。
敘事散文:講究以小見大,注重形與神的關系。
寫景抒情散文:重點是情與景的契合是解讀的關鍵。
詠物散文:采用托
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手法。
理解重要語句含義的方法:
從句子本身入手:
1、要抓關鍵性詞語如08年高考《吟風》
2、注意修辭手法如《陽關古道蒼涼美》
從句外語境入手:
1、聯(lián)系文章上下文
2、聯(lián)系具體的語境(內部和外部語境)
3、聯(lián)系文章的主旨如《時間怎樣地行走》
4、聯(lián)系作者的情感
5、區(qū)位解讀法
我感覺答題的前提是看懂文章。盡快理解一篇散文,從閱讀過程的角度說需要有五種意識:話題意識(不僅是全文的話題,更要注意段落話題)、段旨意識、相關層次意識(圍繞一個話題談的幾個層次或幾個段落),思路意識,主旨
意識。
語文閱讀理解知識點歸納&理解重要句子的含義及其作用討論
語文閱讀理解知識點歸納
一、閱讀短文常用分析名詞:
1.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
2.寫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狹義的寫作手法即“表達方式”,廣義的是指寫文章的一切手法,諸如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先抑后揚、象征、開門見山、托物言志等。
3.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反復、夸張、排比、對偶、對比、設問、反問等。
4.語言特點:一般指口語的通俗易懂,書面語的嚴謹?shù)溲,文學語言的鮮明、生動、富于形象性和充滿感情色彩的特點。分析時,一般從修辭上進行分析。
5.說明方法:舉例子、分類別、列數(shù)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畫圖表、摹狀貌等
6.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程序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考生在答題時,可答得具體些,如: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等),邏輯順序(先結果后原因,層層遞進等)。
7.說明對象:指文章說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點)。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內容的作用或好處可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內容方面,如深化主題、強調感情等;二是結構方面的,如過渡、呼應等;三是語言方面,如引人入勝、生動活潑等。
8.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傾向,如善惡、好惡、褒貶等。
9.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10.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11.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外貌
12.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13.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14.表現(xiàn)手法:象征、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后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lián)想、想象、襯托(正襯、反襯)
15.材料安排:主次、詳略、線索
16.行文結構:承上啟下、啟承轉合、銜接、鋪墊、伏筆、照應
二、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理解語句的含義方法:首先抓住句子的修飾詞語去理解句子內涵。其次,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總領句,則從句子所涉及的范圍去提取關鍵詞釋義;是總結句,則從上下文去找重要信息釋義;是過渡句,則從上下文中提取關鍵信息釋義。第三,看語境,找鄰近句,結合文章中心理解句義。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引出議論)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三、修辭手法的作用: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5、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6、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四、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解答:不能。原因: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xiàn)象到本質)規(guī)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能互換。
五、知識點:
1)襯托與對比
區(qū)別:襯托有主次之分,陪襯事物是說明被陪襯事物的;是用來突出被陪襯事物的。對比表明是對立現(xiàn)象的,兩種對立的事物并無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不可把這兩種修辭混為一談
對比:對照是把兩種相互對應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關的兩面并聯(lián)列在一起,加以比照的修辭方式,也叫對比。襯托:映襯是用乙事物來作甲事物的陪襯,以突出事物的修辭方式!骋r可分正反襯兩類。
2)人稱運用
第一人稱:顯得親切、自然、真實,適于心理描寫;
第二人稱:便于感情交流、進行抒情,還能起到擬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稱:顯得客觀冷靜,不受時空限制,便于敘事和議論。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義及其作用討論
所謂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著重要作用的關鍵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幾種語句:
(1)結構比較復雜,意思隱晦的難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辭格、內涵較為豐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脈絡層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總起句、段末的總結句以及過渡句等;
(4)統(tǒng)攝全篇,即人們常說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觀點、情感的句子。
一、關于句子的含義,要注意以下幾點(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是指:
1、首先要注意從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
2、本句子與上下文的句子之間的關系。一般說來,句子間的相互關系有:指代(復指)、總分(分總)、說明、擴展(含闡述、解說)、比較、呼應等。如果是復句,其一般強調的重點是后半部分,那么就應該在此處著重揣摩!叭氲健保恍┚渥拥暮x有時比較深奧,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即“三想到”:
1、其可能采用了某種修辭手法或者某種表現(xiàn)手法(可參考“閱讀知識點歸納”)
比喻,則應該找到本句中的本體,是說明生動形象的本體的什么特點呢,還是化抽象為具體來說明什么道理象征,則應先找出其象征的對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顯示了對象的什么特點
2、其可能在結構上具有某種特殊的功能(總結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啟下)(詳見“閱讀知識點歸納”)
3、“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語句,有時受文章寫作背景和思想內容的制約,給人以撲朔迷離之感,這時僅靠上下文難以理解句子的含義,還需結合文章的時代背景、主題等內容加以理解。
二、關于句子的作用,應該注意從兩個方面來加以思考:思想內容上與結構上(參考“閱讀知識點歸納”)第一個方面:思想內容上:
①聯(lián)系本句的含義。
②突出(強調)上下文的什么內容或者揭示段意;
③聯(lián)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論點、特征)與作者的態(tài)度、感情。
④注意是否運用了某種修辭或者表現(xiàn)手法,如果運用,一定要注意其表達效果:
(1)比喻:具體形象生動地突出本體的什么特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2)擬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于抒發(fā)某種感情。如果在人稱上將物說成“你”等,不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于抒發(fā)某種感情,而且有顯得親切自然的表達效果。
(3)襯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襯,烘托出主體事物什么特點或者烘托出所要表達的某種感情。(襯托有主次之分,對比沒有主次之分)
(4)對比:用什么與什么相成鮮明的對比,從而鮮明形象地表現(xiàn)事物(道理)的什么特點,突出作者對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種感情。
(5)反復:“反復”的作用就是強調、突出所重復的內容,表達作者什么感情,升華主題。
(6)象征:象征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xiàn)某種特殊意義,或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xiàn)與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達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顯示了被象征對象的什么特點。
第二個方面:結構上:
引起下文、設置懸念、為下文埋下伏筆、為全文渲染了某種氣氛。
照應前文、總結上文、與前文照應(呼應),使結構嚴謹。
承上啟下(概括上文某一內容,引起對下文的什么內容的敘寫)
(1)渲染:是用各種手段對環(huán)境、場面、人物、時間等多方面的重彩濃墨的描寫,以突出什么氣氛、刻畫人物的什么特點、表現(xiàn)文章的什么主題。
(2)伏筆:在文章的前邊將下文要表現(xiàn)的人物或時間預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處作呼應,使什么的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合理,使讀者感到巧妙有趣。
(3)照應:即后文對前文寫過的內容作補充、加深或者前文對將要出現(xiàn)的人物或時間預作暗示。作用是前后(首尾)呼應,使文章的結構更加嚴密,中心更加突出。
(4)設置懸念:引起讀者對故事發(fā)展或者人物命運急切期待,從而引起下文。
三、理解概括某些段落的的內容與作用。
第一個方面:內容上:
1、注意抓中心句與結構句(承上啟下句、總結上文句)
2、注意表達的語言:
記敘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何時何地,何對象干了(記敘)什么事情或者何對象怎么了。
描寫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描寫了何對象的什么特點或者何對象怎么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議論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論證了什么觀點或通過批駁,確立了什么觀點。
說明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說明(介紹)了什么對象的什么特征(特點)。
第二個方面:結構上:
引起下文、設置懸念、為下文埋下伏筆、為全文渲染了某種氣氛。
照應前文、總結上文、與前文照應(呼應),使結構嚴謹。
承上啟下(概括上文某一內容,引起對下文的什么內容的敘寫))
四、對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
對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必須進行整體閱讀。所謂整體閱讀,是說通過閱讀,能從整體上把握語料。這種把握應根據不同文體提出不同的要求。
閱讀文學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體裁特點,然后弄清作品寫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點,表達了什么感情,如何評價這些人(或事)等。
1、研究標題與頭尾。
2、注意文章的中心句。
3、分別概括每段的大意,然后進行歸納與整合。
4、注意側重點:以記人為主的文章,要側重抓人物形象的意義;以記事為主的文章,要側重分析事件所蘊含的本質意義。
(1)整體觀念。
(2)充分利用原文的關鍵詞句。
(3)以作品的思想內容為前提,去鑒賞表達技巧;并依據表達技巧,去分析作品的感情基調和思想內容。以聯(lián)想與想像去體味補充完善作品的形象,用自己對語言的感悟去體味作品的語言精妙。
(4)抓住文體特點,用自己掌握的基本的文體知識,巧妙答題。
(5)注意突破思維定勢,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隨意拔高,也不隨意貶損。
4.答題完畢,認真檢查。
九.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對作品進行客觀的恰當?shù)脑u價。不能無原則地拔高,也不能有意地貶低。評價要緊扣作品內容,有理有據,具體、充分、有深度。需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1)通文意。通讀全文,弄懂文意,把握作品的主題思想,了解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關注重點詞句,注意重點文段,做到心中有數(shù),以便聯(lián)系上下文解答試題。
(2)審題意?辞孱}干考查內容的提示,答題的要求,留意相關的提示語。
(3)扣詞句。重點詞句、重點句子、語段是表達作者思想感情、觀點態(tài)度的關鍵,要抓住不放。還要找到對應的語段,扣準關鍵詞語,聯(lián)系上下文,認真辨析作答。
(4)據事理。要善于參照事之常理,去分析、理解、評價作品。
(5)依常理。用真情實感去體味,以“人之常情”來判別。
高考臨場閱讀不同于平時閱讀,因此我們進行考場閱讀訓練的目標應定位在培養(yǎng)學生臨場閱讀習慣、訓練答題技巧和方法上。我們認為,在進行課文閱讀理解和練習各類試卷時,應反復強調并落實下列習慣和要求:
第一、調整心態(tài)冷靜答題。
要引導學生克服對閱讀題的畏懼心理,增強信心和恒心,F(xiàn)代文閱讀賦分一般都比較高,每分要志在必得。第二、巧用信息整體把握。
閱讀過程本身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捕捉信息的多少。閱讀課本,文前有提示,文中有注釋,文后有思考練習,這些都為我們準確理解課文提供了很多有效信息。試卷選文雖不及教材信息多,但也提供了不可忽略的有用信息。比如做題時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后注釋等內容,同時特別要瀏覽一下后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明確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后再整體把握全文,對解題也就心中有數(shù)了。
第三、確定區(qū)域圈點勾畫。閱讀大段現(xiàn)代文主要用精讀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時練習要養(yǎng)成圈點勾畫、多做記號的習慣,可以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qū)域,和哪些語句有關。確定某一答題區(qū)域后,再仔細弄懂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進而理清段落之間的關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這一習慣就有可能形成較強分析綜合能力。閱讀時反復琢磨題干,圈畫與之相關的內容,答題時就不需要再從頭至尾搜尋,可節(jié)省不少寶貴時間。
第四、靠船下篙摘取原文。張建華先生說:“現(xiàn)代文閱讀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憑空去想!彪x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準確解答高考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答案。要使學生堅信,大多數(shù)題目在文章里是能夠“摳”出答案的。當然,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干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即使是歸納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須充分利用原文。
第五、先擬草稿寫全寫順。
回答閱讀理解簡答題有兩個基本要求,一是“踩點”給分,二是要文通字順。因此,不怕你多答,就怕你不答或少答,更怕龍飛鳳舞看不清看不懂或出現(xiàn)病句錯別字。我們認為,既然多寫一般不扣分,那么如不限定字數(shù)可鼓勵學生答題時盡可能多陳述自己的見解。有時可先看這一題的賦分值,如是6分,可能至少要答2、3個要點,不能少寫。需要強調的是,簡答題實際上和作文一樣,十分強調語言表達的基本功,因此提高答題質量的唯一有效辦法是培養(yǎng)學生先擬草稿反復修改的習慣。
現(xiàn)代文閱讀訓練面廣量大,任務繁重,但我們不能因此退卻,而必須知難而進。必須提高認識,樹立信心,講究方法,重在效果,師生上下共同努力,力爭打贏這場硬仗。
詩詞鑒賞?碱}型答題思路指導
高考詩歌鑒賞由客觀題變?yōu)橹饔^題后,重視了閱讀理解能力,也加大了答題的難度。每年高考考生在這一板塊上失分相當嚴重。盡管各種教材、資料對詩歌鑒賞方法歸納很系統(tǒng),但或過于理性,或過于詳盡,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筆者擬定從高考常考題型的答題思維角度來簡單談一下,希望能對學生答題有所啟示和幫助。
題型一分析“詩眼”型
【題型評點】
“詩眼”是指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或詞,一般指句子中的動詞、形容詞、副詞。有時也指能傳達主旨的一個句子或關鍵詞!霸娧邸狈治鲱}型,命題角度小巧,主要從語言角度來考查詩句中煉字、煉句的技巧。這種題型在2003年高考全國卷中考查了。在以后的幾年中,因其命題角度小巧、難度適中而成了高考命題的重點和熱點。
【命題特點】
在題干中有兩種問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詩句中用得生動傳神的字或詞,然后要求結合全詩闡發(fā)理由;二是預設一種前人評點(“詩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觀點,再闡發(fā)理由。題量上一般只有一個,包含兩個問題。常見的提問方式有:
1、某一聯(lián)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詞?為什么?請結合詩歌簡析。(如2003年高考全國卷)
2、提問變體有:①某字歷來被人稱道,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②本詩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覺得甲、乙兩字哪個更好?為什么?(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和遼
寧卷)
【簡易思維】
1、讀詩句,定“詩眼”。若問字詞則抓句中動詞、形容詞和副詞;若問句子則抓詩歌情感句、議論句、警策句。
2、闡發(fā)理由,注意層次。先解釋字詞的字面意義(概念意義),再回歸原詩分析所用修辭及其效果(語法意義),最后聯(lián)系上下文整體感知煉字效果(語境意義)。分析既聯(lián)系整體又著眼于細節(jié),點面結合。
3、答案表述格式:判斷—解釋(本意)—分析(手法及效果)—總述(效果)。
【典型題例】
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后面題目。
高冠谷口招鄭鄠(岑參)
谷口來相訪,空齋不見君。澗花然暮雨,潭樹暖春云。門徑稀人跡,檐峰下鹿群。衣裳與枕席,山靄碧氤氳。
“詩眼”指的是詩句中最生動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二聯(lián)中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析。
簡析:此題為“詩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斷再評析,共兩問。題干中已把“詩眼”定位在第二聯(lián)寫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動詞或形容詞即可找出“詩眼”來。
參考答案:“詩眼”分別是“然”、“暖”。(判斷)“然”通“燃”,意思是說暮雨中的澗花開得很紅火,像烈火燃燒似的;“暖”是指春云低垂,潭邊樹木與其相接,好像要為它們送去溫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兒。(字面意義)該聯(lián)中作者用擬人手法,繪形繪色,精練傳神地描寫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環(huán)境優(yōu)美、高雅、溫馨而富有生機,抒發(fā)了詩人對朋友這種恬淡閑適隱居生活的渴望之情。(語境意義)
題型二分析意境型
【題型評點】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類的詩詞占據了古詩詞的半壁江山。無論是寫景、借景抒懷,還是托物言志,都要注意景、境、情的有機統(tǒng)一。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是依托景物(意象)、環(huán)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鑒賞詩歌要從景、境入手去分析詩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分析意境是詩歌鑒賞中最為常見的題型。
【命題特點】
命題時一般從兩個方面來考查:一是分析詩中景、詩中境、詩中形象,并能概括其特點。主要考查學生對內容的整體把握情況;一是對詩歌的藝術特色作深層地理解分析。題量為1-2個,命題點主要有:意象特點概括,意境再現(xiàn)與特點概括,形象及其情感的分析。
常見提問方式有:“這首詩營造了一種什么意境?”“這首詩所寫的景物有什么特點?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全詩作具體分析!
【簡易思維】
1、解讀全詩,勾其玄要。要總體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征(什么景、什么地、什么時令、什么人、什么特征)。
2、理清景與景、景與人、景與情的關系。有時詩中所描寫景物比較復雜,要分清景物間的主從、詳略、先后、虛實、動靜、點面等關系,分清景與情之間的并列、因果、互襯、交融或交叉等關系。
3、分析寫景技巧,主要從三方面考慮:層次角度(時空順序、動靜虛實、色調冷暖、正反點面等),遣詞造句(煉字及修辭手法),具體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對比、象征、比興等)。
4、體會意境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心情,表達志向,抒發(fā)情感等。
5、語言組織:先分后總,聯(lián)系詩句,分條作答。
注意問題:
1)描繪詩中圖景、形象,不能翻譯詩句,要用自己語言再現(xiàn)。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適當創(chuàng)新。
2)概括意境氣氛和形象的特點用語要全面準確。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體,要突出題干中的“怎么樣”,而不是“是什么”。
4)分析純寫景詩時,就詩論詩,不必牽強附會地向作者境遇和時代背景上靠。
【典型題例】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后面問題
日暮(杜甫①)
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頭白燈明里,何須花燼②繁。注:①大歷二年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寫下此詩。②花燼:燈芯結花,民俗中有“預報喜兆”之意。
1、詩中第一、二句描繪了怎樣一幅圖景?
2、在全詩中杜甫表達了怎樣復雜的思想感情?
簡析:本詩首聯(lián)化用《詩經》中的“日之夕矣,羊牛下來”之句,另創(chuàng)新的意境,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山村寂靜的圖畫。“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夕陽淡淡的余暉灑滿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從田野歸來,家家戶戶深閉柴扉,各自團聚。自然讓人從闃寂冷清的村落想到家戶內人們享受天倫之樂,隱隱透出詩人思鄉(xiāng)戀家之情。參考答案:1、詩中第一、二句描繪了一幅牛羊歸來,農家柴扉緊閉,寂靜清冷的山村日暮圖景。
2、杜甫在詩中表達了自己懷念故園、思鄉(xiāng)戀親之情,以及暮年濟世渺茫的人生悲涼之感。
題型三對前人評點再評價型
【題型評點】
對前人的評價或詩論進行再評價是一種開放性的題型,它自由性、綜合性、創(chuàng)新性都較強。答題時著重在闡發(fā)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命題特點】
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詩論中有關該詩在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上的評論,然后要求你去判斷(是否同意),并闡發(fā)理由。題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評論(詩論引文)—要求判斷(是否同意)—闡發(fā)理由(為什么)--要求(結合全詩)。
常設立的評價角度有:評“詩眼”,評關鍵詞句,評思想內容,評藝術手法等等。
【簡易思維】
1、解讀題目,明確要求。即弄清前人評論的具體角度(內容、技巧、煉字、感情基調、語言特色等),詩論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評論角度、對象、已告知的特點概括等)。
2、精讀詩歌,整體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寫法上最明顯的特點。
3、對第一問“是否同意”原則上要順應命題者的意圖(同意),但也不絕對,然后回歸原詩闡發(fā)理由。
4、恰當選用詩歌鑒賞術語、概念作理性分析,不能就詩論詩。
注意問題:
1)切忌以術語、概念代替分析,分析要有原文意識,應有理有據。
2)分析要有條理,有幾問就答幾問,其提問順序一般不能更換。具體表達時,內容與技巧兩個角度不要交叉表達。
3)運用術語要準確,切忌張冠李戴,答非所問。
4)高考只答第一問,一般是不給分的,必須有分析。
5)答案語言表述上要注意邏輯性和文采性。
【經典題例】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后面問題
送李端(盧綸)
故關衰草遍,離別自堪悲。路出塞云外,人歸暮雪時。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有人說,本詩以一個“悲”字貫穿全篇。你同意這個說法嗎?為什么?請結合全詩進行賞析之。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詩歌基調的評價。由題目可知,這是一首送別詩,自古多情傷離別,本詩以“悲”字統(tǒng)領全文自然言之有理。首聯(lián)第二句直言離別之“悲”,有提挈全篇之作用;頷聯(lián)描寫了一幅嚴寒送別圖,淡雅中有幾分沉郁,暗含其“悲”;頸聯(lián)回憶往事身世,更見其“悲”;尾聯(lián)也收束在“悲”字之上。
參考答案:同意。(第一小問)本詩以一個“悲”字統(tǒng)領全文:首聯(lián)寫送別環(huán)境,直擊“悲”字;頷聯(lián)又寫送別,抒依依不舍之情,“寒云”“暮雪”緊扣“悲”字;頸聯(lián)回憶往事,感喟身世,更顯其“悲”。少孤漂泊,知音難求,剛遇知己,卻又要別離,能無悲乎!尾聯(lián)寫故人遠走,只盼早日相見,可風塵紛擾,何時才能相見?前途一片茫然,仍“悲”情不斷。(具體分析)總之,全詩將惜別、孤寂、感時傷懷復雜情感融合在一起,給人以蕩氣回腸之悲涼。(總述)
題型四比較鑒賞型
【題型評點】
這種題型命題者往往給出在題材、感情、寫法、風格上相似甚至對象相同的兩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后,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這種題型也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考查點多,易于考查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綜合鑒賞能力。因此,這種題型會成為高考命題的重點和熱點,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命題特點】
一般選取的兩首詩歌在內容和寫法上有某種相似點。命題的方式是要求學生從異同兩個方面來思考,具體設立為1-2比較點,指向性明確,沒有大而全的題目出現(xiàn)。比較中綜合考查了“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相關知識和能力。提問方式有:
①設二問:一問內容或寫法的異(同),二問具體分析其差異性。
②變體一:比較更改前后的優(yōu)劣。如詩歌順序打亂后,比較改變前后的效果的不同;就詩句中關鍵字詞更換后,比較更換前后的效果的不同。
③列舉兩首詩,問你更喜歡哪一首,并闡明你的理由。這種題目十分開放,答案一般是一則短小的鑒賞文,目前高考中尚未出現(xiàn)過,備考中要適當訓練。
【簡易思維】
1、通讀詩歌、題目,把握考查重點,做到胸有成竹。
2、分別解讀每首詩,把握其內容和形式方面的信息。
3、結合題干要求,從相同或相異角度去整合兩首詩的信息。
4、分條作答,組織語言要簡明、連貫、準確。
注意:分析不能顧此失彼,要兼顧兩詩;對比分析要具體,突出差異性。
【典型題例】
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塞上聽吹笛(高適)
雪盡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山。
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1、這兩首詩都是邊塞詩,但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請結合兩首詩的內容簡要說明。
2、這兩首詩所采用的表現(xiàn)手法也不相同,請任選一個鑒賞角度分析這種不同。
簡析:這是兩首邊塞詩的比較鑒賞題目。所擬的兩道題目帶有較強的綜合性,但命題角度指向性很明確:第1題是要求從內容角度比較抒發(fā)情感的差異性;第2題是從一個小角度比較藝術手法的差異性,雖然是一個開放性題目,但作答角度單一,要求很低。考生一般能作答的。只要把握了題目考什么,怎么考,再讀詩歌就有的放矢了,輕松多了。參考答案:1、高詩寫景,表現(xiàn)了將士牧馬歸來,胡馬北去的和平寧謐的圖畫;寫笛聲,表現(xiàn)了盛唐豪情和一些人的懷鄉(xiāng)之情。李詩寫景,表現(xiàn)了邊塞環(huán)境的險惡和景象的荒涼;寫笛聲,表現(xiàn)了懷鄉(xiāng)的迷惘和無限的悲涼。兩詩所選景物不同,傳達出來的感情基調自然不同。高詩婉,李詩哀。
2、煉字角度:高詩中的一個“滿”字就寫出了牧馬時節(jié)梅花凋零的合理性,洋溢著一種盛唐豪情,更隱喻著全體將士懷鄉(xiāng)的不傷之思。李詩中一個“頸字,寫出了全體戍邊戰(zhàn)士的綿綿不斷的鄉(xiāng)思。
或:修辭角度:高詩中妙用通感,將《梅花落》的笛曲的聽覺轉化為梅花飄落的視覺形象,由邊地無梅而引發(fā)戰(zhàn)士對家鄉(xiāng)梅的思念。李詩用恰當?shù)谋扔,如“沙似雪”“月如霜”,寫出了邊塞環(huán)境的險惡和荒寒。
或:技巧角度:高詩虛實結合,象征暗示。“雪凈”寫春來,象征邊;夂蟮暮推,“月明”暗示邊塞的安靜,“牧馬”暗示胡馬北退和戍邊戰(zhàn)士牧歸,“羌笛”暗示邊烽暫息的安閑。前二句實寫邊塞和平生活,后二句虛寫,抒發(fā)將士心志。而李詩則用烘托鋪墊,以“沙似雪”“月如霜”來渲染環(huán)境險惡,襯托戰(zhàn)士的鄉(xiāng)思之情。
如何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文中哪些句子是重要句子?如何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答:“重要句子”主要指對表達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其外延為揭示文章中心的語句、內涵豐富的語句、難懂的長句等,主要指過渡句、段的起始句或終結句、段落中的結論性語句(抒情句、議論句)。
對文中句子的理解往往和理解詞語的含義緊密結合在一起,有些方法也是可以相互借鑒的。
(1)從語法分析入手。對復雜的單句要分清其句子的主干,明確陳述的對象,修飾、限制成分。對復句要明確分句間的關系。此外,還要善于借助句群關系來理解句子所表達的中心或重點。
(2)從修辭分析入手。對含有修辭方法語句的理解應從修辭本身的特點出發(fā)。
(3)準確把握語句的感情。文學作品往往以情動人,有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4)從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這是理解文章語句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首先要準確判斷句子在文中或語段中的位置,理清其是否為起始句、收束句、過渡句、中心句、關鍵句等。
(5)從主旨入手。因為句子是為文章中心服務的,所以,結合主旨理解句子是一個簡便易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