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不僅僅在課堂應該在我們豐富多彩的生活中,要想使學生具有激情首先教師要有激情,二探行著眼語言的積累重視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三導行淡化詩意講解倡導自主誦讀尊重個性化理解。
《新課標》發(fā)言稿
研讀《新課標》發(fā)言稿
葉榭學校王若瓊
《新課標》本著“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紅利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對每個學段的教學目標與內(nèi)容均做了明確要求。我就自己所教的四年級的學情談談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如何貫徹《新課標》的精神。
一、識字與寫字教學是基矗《新課標》要求第二學段的學生累計認識漢字2500個左右,會寫1500個左右。這就要求將識字與寫字教學作為一項長期的任務執(zhí)行下去。指導學生讀準字音,正確書寫、積累字詞的意思。除此之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二、閱讀教學是重點。課堂中有意識地指導閱讀,讓學生能夠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閱讀,初步把握文章大意,體會文章思想、感受優(yōu)美的語言,從而提升學生的理解力和感知力。培養(yǎng)學生熱愛讀書的習慣,課外閱讀不少于40萬字。教師不妨結合課本,推薦有益于四年級學生閱讀的書籍,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三、習作教學是難點!缎抡n標》要求學年習作練習不少于16次。這就要求教師在作文課上,通過讓學生寫作文,養(yǎng)成樂于書面表達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觀察周圍世界,善于將感情清楚表達出來,并且能夠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從教學實際來看,習作教學需要長期的指導和練習,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
四、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可或缺。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多讓學生們進行交流,使其能夠明白他人說話的是主要意思、能夠明白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想法。而綜合性學習是拓展延伸的部分。語文學習不僅僅在課堂,應該在我們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拓展學習正是將課堂教育與生活實際練習在一起。合理而巧妙地開展綜合性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應當擅于運綜合性學習。感悟和理解僅為思想,檢驗對錯仍需實踐——在教學中踐行此番感悟。
新課標解讀發(fā)言稿
古詩教學的行為課堂初探
——讀《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有感
蟠龍小學鄒玉蘭尊敬的祝主任、各位同行:
下午好!
在承擔區(qū)教研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對《新課標》進行了再次研讀,每一次研讀都會有著不同的收獲。今天既然是以“詩”為課例,我就結合《新課標》談談小學詩歌教學的一些體會。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孔子曰:“不讀詩,無以言”。在傳統(tǒng)的古詩教學過程中,我們一直沿著這樣一種教學模式:釋題目——解難字——譯全篇——說情感——齊背誦。結果,本來意蘊深厚、營養(yǎng)豐富的古詩大餐,被簡化成解詞、背誦這樣一個簡單的設計,效率低下而無趣。我校以“激行、探行、導行、行動”為模式開展“行為課堂”的研究,我進行了以下四個方面的探索:
(一)激行——以情感做引領,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
《課標》指出:“語文課應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边@熱愛之情需要教師用情感去點燃。要想使學生具有激情,首先教師要有激情。在古詩教學過程中的每一課、每一節(jié),都要找準激情點,并以此為契機,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比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充滿了朋友之間依依惜別的情緒;《贈汪倫》充溢著對深厚友情的贊美之情。在學生學習的時候,老師以情激情,找準情感的基點,才能使學生在情感的驅(qū)使和感召下去學習語言,去獲取情感與人文精神的營養(yǎng),進而起到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作用。
(二)探行——著眼語言的積累,重視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要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積累詩文,《課標》有了具體要求。語感從何而來?古詩詞是最好的教材。我在“行為課堂”中,注重學生自己進行探究,用自己的方法進行積累,培養(yǎng)語感。比如,我在班上鼓勵學生主動背誦,開展每周一詩、每日一詩、每節(jié)課前3分鐘詩詞句積累的活動,并且鼓勵學生在說話或習作時也能用上一兩句古詩。教學過程中還采用講詩詞中包含的故事、誦讀接龍和誦讀比賽等多種方式,來激發(fā)學生讀詩、背詩的積極性。在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中,我們學校開設了每周一次以誦讀古詩文為主的晨讀活動,
由全校語文老師來承擔這個任務,每周通過學校廣播給全校學生推薦一首唐詩或者宋詞,組織全校學生集體學習、集體誦讀,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文學品位。
(三)導行——淡化詩意講解,倡導自主誦讀,尊重個性化理解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閱讀反映著學生個性心理的行為,由于每個學生生活積淀不同,文化底蘊不同,審美情趣不同,審美的結果也就不會相同。進行古詩文的教學,教師不能以自己獨白式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一定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在學生自主探行的基礎上,離不開教師有意識的、巧妙的引導。在引導中,我重視幻燈、圖畫、樂曲、多媒體等等方式的整合。比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詩(今天這節(jié)課)中的“勸”、“更頸、“一杯酒”這些詞,教師通過情境模擬、教師引讀、想象畫面等形式進行有機引導,尤其是老師說:“你能把你的理解通過朗讀來表現(xiàn)嗎?”“你這樣的朗讀肯定有著不同的理解!钡仍捳Z,充分表達了對學生個性的尊重。
(五)行動——開發(fā)課程資源,拓展閱讀范圍
不管是探還是導,最終落腳點還是學生的自主行動,形成學習能力!缎抡n標》指出:“語文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因此,我在古詩教學的過程中采用拓展閱讀、引導聯(lián)想和多方鏈接的方法,每講一首古詩之前,都要讓學生到課外去搜集與該詩相關的其它古詩進行誦讀。例如,教學古詩《送元二使安西》之前,就布置學生去搜集與本詩有關的時代背景、詩人簡介、以及相關的送別詩等資料,這樣,在課內(nèi)學詩的時候,學生就能夠說出很多與課文中詩句相關的其他詩人的詩句。課后還讓學生再去積累相關的詩,或者用學到的方法去學習另外的詩。“功夫在詩外”,有了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相信學生會終生受益。
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做到腦中有“標”,即《新課標》;心中有“生”,即以生本理念為指引,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靶袨檎n堂”的構建中,我們還將與《課標》為伍,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學生學習能力,讓我們的學生在生本課堂中,享受幸福教育。
如有不當之處,請各位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