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堅守隨筆散文
我是去年秋季來縣城。孫子、孫女在縣城小學讀書,接送孩子的任務自然由爺爺我來完成。現(xiàn)在農村,有相當部分的爺爺奶奶,到城里發(fā)揮余熱,擔當孩子讀書的接送任務。哈,這是近年來的一個潮流吧。
上下午的空閑時間也很多,或溜溜街,逛逛商場,或周邊鄉(xiāng)間阡陌散散步,但更多的是找個地方打打太極拳。我有時就近在城北社區(qū)的后背打太極拳。
社區(qū)后背的車庫都出租了。有各種批發(fā)部,駕校培訓辦公處,飲食業(yè)等,有一間卻引起了我的特別注意——篾匠鋪。
自改革開放以來,出外打工的熱潮逐年高漲。2000年后,農村只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田地有相當部分是荒蕪的。沒有種田的,還要什么谷籮筐筐,農具什物?所以,木匠、鐵匠沒有了,那篾匠更是無人問津了,因為蛇皮袋早代替了谷籮,就連那家家戶戶用的撈飯箕也不用了,都是電飯煲、高壓鍋,三餐新鮮,估計撈飯箕也早被當柴燒了。沒人用蔑器,誰還做篾匠?不是夸張,你就是戴眼鏡都難找到篾匠。
真是奇了怪了,城里還有篾匠!
這間篾匠鋪,東邊靠墻堆了一大堆裁好的山竹;西邊靠墻一張簡易的桌子,上面放著水壺、茶杯之類,桌子旁依次斜靠著一溜墻的長長短短竹片,一圈圈破好的篾片;靠正面墻,堆放著編好的搖籃、圓籃、菜籃、刷帚等一些農家老式用器。鋪子中間所剩不大,也就僅僅將就著做事吧。
老師傅中等個,體格敦實健壯,臉上略帶歲月的滄桑,頭發(fā)已斑白,估計年紀七十歲上下,與我相仿。沒有思想代溝,有幾次竟然溜達到那里聊聊。原來老師傅姓李,周溪后湖人,十幾歲就開始做篾匠,早年一直在修水、武寧一帶,后又在南昌做篾工。中年后在縣城做工,真的賺了些錢,在縣城里買了房子。兒子名牌大學畢業(yè),在嘉興市一所重點中學任校長。這個學校是與北京大學聯(lián)合辦的,兒子近期還要到美國考察;孫子中央財政學院快畢業(yè)了,已經(jīng)辦好了留學英國的手續(xù)。
‘這么好的家境,還做篾工?’我問,
‘身體還行。做慣了,丟下這門手藝,還真舍不得。’他手中的篾刀在不停地‘嚓嚓’削篾筋(搖籃底徑篾筋),一邊和我聊。接著他又嘆聲地說:‘就是賤骨頭,坐不住。打牌,又不喜歡;做這工夫,也不是為錢,權作消遣啰!
是啊,車庫租金一年三千來塊,一天搞了幾十塊錢,除去租金十塊,剩下的也就香煙錢伙食費了。哈,真的是消磨時光啊。
‘除了搖籃這些,還做什么?’
‘其他東西也做一點,要戶主預約訂做。最近搖籃要的多點,政策準生二胎嘛,搖籃睡得舒服。反正篾匠已走到盡頭了,養(yǎng)家糊口是不行的,這門手藝怕是要失傳啰。’
篾器的確是被淘汰了。八十年代后期,農村用的谷籮,逐漸被蛇皮袋代替,蛇皮袋裝稻谷方便、實用又經(jīng)濟;水泥曬場代替了篾曬籃,曬場可曬稻谷幾百上千斤,曬藍曬不了四十斤谷,還麻煩;撒播種子用的土糞筐早就不用了,現(xiàn)在的年輕人,連土糞筐、收筐都沒見過;菜籃、小淘籮、撮筐也早沒蹤影了;土篼還用一些,這是非常簡單的篾器,農人自己編編這一大批篾器都不用了,篾匠還有用武之地么?
當然,篾器還是很有魅力的。比如,用竹篾編織的涼席確實好,既美觀又耐用,而且涼爽舒適,是涼席中的精品。記得1982年,有幾個湖北佬來賣涼席,一律水竹篾編織的,薄薄的.細細的篾片,可以看出,根根篾片都經(jīng)過刮刀細心刮磨,手在上面撫摩,非常光滑,而且像紙一樣可以折疊。像一件件藝術精品,吸引住了許多圍觀者,我也忍不住買了一床涼席。當時,好像是十幾塊錢。幾十年過去了,還在用。顏色已是黃中透紅,通明似寶石,又是一種美。
據(jù)老篾匠師傅說,真正好的涼席,要五天多的時間,才可完成。水竹篾更花時間,因為水竹篾窄,也不長,所以費時。但是,這水竹涼席是精品中的精品,按現(xiàn)在的工價,起碼值一千好幾百元。不能說這涼席無人買,條件好的人,還是很想買它,就像家具行里,有高檔、中檔、低檔一樣,各種檔次的都有人要嘛。
現(xiàn)在篾器是淘汰了很多種,農村幾乎不用篾器。但是,還有一些篾器還是很有生命力的。像上面說的搖籃、涼席,還有竹床,菜農用的籃、筐之類,還有刷帚(清潔球是重金屬,對人有害,不如刷帚環(huán)保),筷子等篾器,人們還是需要。那么,篾匠鋪最好還是不能少啊!
老師傅家住加工城,離這也就一兩里路,一輛舊自行車當腳力,吃早飯來,中午回家,一天四趟來回。天天如此,像時鐘的秒擺,‘嘀嗒嘀嗒’擺動著,樂此不疲。他真是消磨時光嗎?不是,而是對篾手藝的一種情結,在不離不棄地堅守著啊
【最后的堅守隨筆散文】相關文章:
堅守隨筆散文02-27
堅守誠信的底線隨筆散文03-03
最后的離別隨筆散文02-22
既然選擇,就要堅守隨筆散文06-04
嚴冬里的堅守散文隨筆07-12
最后的秋天散文隨筆06-09
為愛堅守300年隨筆散文02-25
在變化中讓親情堅守散文隨筆07-12
堅守經(jīng)典散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