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考試的名詞解釋
1、基本信息
介紹
漢語詞語
詞目:考試。
拼音:kǎoshì。
英譯:examination;test;exam。
詳細解釋
1、考查,考核
《東觀漢記·吳良傳》:“蕭何舉韓信,設壇即拜,不復考試。”
2、對人的知識才能進行考查測驗
《漢書·宣帝紀》:“自丞相以下,各奉職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試功能。”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雜記》:“敕諸州學士及白丁,有明經及秀才、俊士,明于理體,為鄉(xiāng)曲所稱者,委本縣考試。”
3、考查知識才能等的一種方式
《鏡花緣》第六五回:“其實此番考試,原無須回避,這是卿等過于謹慎之處。”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她考試的成績很好,心里很高興。”清 王枚《睢州志·學!罚“舊移洛學書院在州署之西,系袁氏(袁可立)故宅。道光二十七(1847)年州牧馬恕修月課考試,應用器具咸備。”
4、指主持考試
《鏡花緣》第六五回:“將來能彀托賴伯母福氣,再遇才女部試,諸位伯伯同侄女父親都不派入考試,那就好了。
2、考評學名詞
概念
通過書面、口頭提問或實際操作等方式,考查參試者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活動,即:“非開卷考試,除了題目,任何東西都不能看地做功課”。
要求考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按指定的方式解答精心選定的題目或按主辦方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實際操作的任務,并由主辦方評定其結果,從而為主辦方提供考生某方面的知識或技能狀況的信息
來源
中國是考試的發(fā)祥地。作為一個文化早熟型的國家,考試制度的最早淵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1910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第11版“考試”條說:“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用考試來選拔行政官員的制度據公元前1115年的記載,以及對已進入仕途的官員的定期考核據公元前2200年的記載。”考試一詞由“考”與“試”二字組成,《尚書》中有“試可乃已”、“試不可用”,“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等記載,《大英百科全書》的說法是根據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西方學者有關科舉的論著而來,而這些論著的說法又是根據《尚書》的記載而來。
“考”與“試”是意義相近的兩個概念,皆有考查、檢測、考核等多重含義。將“考”與“試”二字連用,始于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該書《考功名篇》說:“考試之法,大者緩,小者急;貴者舒,而賤者促。諸侯月試其國,州伯時試其部,四試而一考。天子歲天下,三試而一考。前后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計。”由此可見,最初“考”字更側重于考核政績的含義,“試”字更側重于測度優(yōu)劣的含義。當“考”與“試”合為一個詞之后,其內涵逐漸演變?yōu)樘刂缚疾橹R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
考試是中國人的一大發(fā)明。
方式
考試的方法有筆試、口試、面試和操作考試等,可根據不同的測試目標和測試內容選擇合適的方式。
標準
考前應明確考試的大綱,不同時期的教材不同,所以考前應公示給考生。
目的
考試主要有兩種目的:一是檢測考試者對某方面知識或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檢驗考試者是否已經具備獲得某種資格的基本能力。從這兩種目的看,考試可以分為效果考試和資格考試。
分類
1、效果考試
無論從主考者的角度看,還是從學習者的角度看,效果考試都僅僅是檢驗學習者的學習水平,以便更好地制定隨后的教學或學習方略。
在效果考試中,學習者一定要坦誠地展示自己的知識水平?恳恍┬〖记煽赡軙岣咦约旱臏y試成績,但這種提高無疑會掩蓋自己的真實水平,從而阻礙了教學者對學習者以及學習者對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的清楚認識。
典型的效果考試有課堂考試、期中考試、期末考試。
2、資格考試
資格考試的核心目的是,給予考試者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以獲得某個更高層次的學習或工作臺的資格。嚴格地講,資格考試也是效果考試的一種,因為資格考試的設計假設就是,只有擁有更高學習效果的學習者才能獲得這一資格。但在某種程度上,會學習不會考試的學習者往往要敗給不會學習會考試的學習者,因為前者就是不能在考場上淋漓盡致地發(fā)揮出自己的學習水平。
資格考試常常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命運,這就決定學習者在資格考試時會轉化為考試者——在資格考試這一高度濃縮的時間段,一個人會不會學習已經不再是關鍵,會不會考試才是核心。
典型的資格考試有小升初、中考、高考。此外,分析師、律師資格考試、注冊會計師考試、托福考試、GRE等都是資格考試。
兩類區(qū)別
資格考試好比結束語,此前一直進行的學習似乎到這里便戛然而止。效果考試則好比一座座小橋,它只是為了更好地聯系起橋前和橋后的學習。
對待這兩類考試需有明顯的不同態(tài)度,簡略地說,就是:在效果考試中,“學習者”依然是“學習者”;在資格考試中,“學習者”則變成為“考試者”。
形式
1、升學考試
中國選拔優(yōu)秀人才,向來以考試為準,在升學過程中考試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常見的升學考試有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其中高考也是最重要的考試之一。
2、職位/資格考試
同樣在選拔優(yōu)秀員工或工作人員上,也有很多非常重要的考試。常見的有公務員考試、招警考試等等。
3、語言考試
改革開放,中國的留學和移民現象也越來越熱,其中也出現一些相應的考試,留學和技術移民必須通過一定的語言測試,如去英美國家必考的雅思等等。
3、發(fā)展過程
科舉
科舉考試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及后備人員的制度。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舉行。明清兩代文科只設進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騎射、舉重等武藝。武則天時設立武舉,即是武狀元、
童生試: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一二等學生)后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鄉(xiāng)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取得參加中央一級的會試的資格。第一名叫解元。
會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會試在鄉(xiāng)試的第二年舉行),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又稱中式進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 是科舉制度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三甲,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
明代的科舉考試,分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三級進行。鄉(xiāng)試由布政使司主持,會試由禮部主持。凡考中進士的,統(tǒng)統(tǒng)被任命為官員。一般來說,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二三甲考選為庶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給事、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州、知縣等。未考中的舉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職。
考取童生(秀才)要經過縣試、院試和府試三級進行?h試在2月進行,要求有4名村莊里的人和1名秀才保舉方可考試。院試則要求有4名村莊里的人和2名秀才保舉。府試考取的就叫生員(秀才)。鄉(xiāng)試考中的第一名叫做解元。會試第一名叫做會元。殿試第一名叫做狀元。
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它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婆e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舉
隋朝起源
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統(tǒng)一全國后,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fā)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tǒng)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于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yè)三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進士一詞初見于《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chuàng)時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歷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于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于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師春還秋住,烏聚云合。"
唐朝完備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
推翻隋朝的統(tǒng)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并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频目颇坑行悴、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频目忌袃蓚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xiāng)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后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xiāng)貢。由鄉(xiāng)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后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zhí)w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瓶荚囎畛跤衫舨靠脊T外郎主持,后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采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频堑诤,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后,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jié)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后,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jié)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于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贊。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于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并沒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于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于鄉(xiāng)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
宋朝改革
宋朝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改革時期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啤⒅瓶坪臀渑e。相比之下,宋代?频目颇勘忍拼鬄闇p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范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等;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于擴大了錄取范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對于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制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于封建統(tǒng)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于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后,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并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殿試以后,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后,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并賜宴于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清代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滅亡
清代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貫徹的是民族歧視政策。滿人享有種種特權,做官不必經過科舉途徑。清代科舉在雍正前分滿漢兩榜取士,旗人在鄉(xiāng)試、會試中享有特殊的優(yōu)特,只考翻譯一篇,稱翻譯科。以后,雖然改為滿人、漢人同試,但參加考試的仍以漢人為最多。
科舉制發(fā)展到清代,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清代統(tǒng)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特別嚴厲,但由于科舉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舉制終于消亡。
4、國家司法考試
國家司法考試是國家統(tǒng)一組織的從事特定法律職業(yè)的資格考試。初任法官、初任檢察官和取得律師資格必須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國家司法考試前身為律師資格考試,自2002年后,增加了檢察官考試和法官考試兩類系統(tǒng)內部職業(yè)資格考試考核,統(tǒng)稱為國家統(tǒng)一司法考試?荚囍饕獪y試內容包括:理論法學、應用法學、現行法律規(guī)定、法律實務和法律職業(yè)道德。國家司法考試實行全國統(tǒng)一命題和評卷,成績由司法部國家司法考試辦公室公布。國家司法考試的考試成績一次有效。通過國家司法考試的人員,由司法部統(tǒng)一頒發(fā)《法律職業(yè)資格證書》。
5、考試焦慮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發(fā)展,人才對國家的發(fā)展越來越重要。而考試是國家選拔人才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考試焦慮癥是因為學習壓力過大而造成的,因此首先應該學會合理發(fā)泄,調節(jié)自己心理狀態(tài),緩解學習壓力,開放自己心態(tài)。聽聽音樂,去野外散散步,打打沙包,找自己的朋友傾訴等都是很好的發(fā)泄方式,只有將心理調節(jié)好后才能以正確的心態(tài)放松的面對考試,從而發(fā)揮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和家長也起到很大的作用,面臨巨大的壓力,如果不顧一切地給孩子施壓,不僅不能提高其學習效果和成績,反而會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從而“弄巧成拙”。作為父母的,當發(fā)現孩子心理壓力過大的時候,應當允許、鼓勵、引導孩子適當的做一些放松,把自己放到一個平穩(wěn)的、開闊的心理環(huán)境中。
如何調整考試焦慮癥?
認知調控
首先,堅決杜絕用“完了”、“我糟糕透了”等這種消極的語言暗示自己;其次,消除大腦中的錯誤信息,不要被一兩次考試失敗和一兩科考試失誤所嚇倒,不要以偏概全,認為自己不行,而喪失信心;再次,適當減輕周圍環(huán)境的壓力,針對種種擔憂,自己和自己辯論,用這種理性情緒療法,糾正認知上的偏差。
行為矯正
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放松訓練,一種是系統(tǒng)脫敏訓練。放松訓練和系統(tǒng)脫敏訓練的原理,是交互抑制原理,即人在放松狀態(tài)下的情緒,與焦慮是相互抵抗的,比如放松狀態(tài)出現了,必然會抑制焦慮和緊張狀態(tài)的出現。
6、基本原則
(1)考前不要開夜車
考前不要開夜車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很多考生越是臨近考試,越是睡不著覺。這說明考生?quot;考試"的注意力太集中了,考前的起居生活應該有規(guī)律,因此注意力必須轉移。除了傳統(tǒng)的"數數",告訴考生一個"偏方":眼睛不要閉實,眼球正轉10遍,倒轉10遍,反復做對刺激睡眠神經有好處。
(2)別被模擬考試成績"罩"住
不少學生有這樣的經驗:每到臨考前,總會被模擬考試的成績"罩"住,就像陰影一樣總是擺脫不了。模擬終歸是模擬,通過考前測試知道自己哪些是長項,哪些還需要"惡補",要把每一次模擬考試看成是發(fā)現自己缺點、劣勢的機會。把目的認清楚,就會感到輕松一些。
(3)中等生最有可塑性
一些平時學習成績中等的考生還沒有考試就背上心理包袱,總是愛和別人比,比如肯定考不過某某,考不上別人怎么看自己等等。這些都是非常次要的,在高考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面前的任務只有一個,就是全力以赴地考試,所以中等生最有可塑性,不要背上包袱,了解自己的長處,爭取不斷地突破。有一種理論認為,一個人成功80%靠"情緒智商",學會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非常重要,通常一個人認知很深刻,情緒也會自我疏導,要用自信和自我鎮(zhèn)定贏得高考。
7、相關信息
陰陽學中的考試
考試是以標準程序和方式考核學生特定范疇知識的方法。于古代中國及古希臘,老師評估學生是根據其行為表現,并無固定“標準答案”。歷史上首次大規(guī)模應用考試是在600年之中國隋朝,及后發(fā)展為科舉制度。在香港,公開考試報考考生最多的是香港中學會考、香港高級程度會考、香港中學文憑,都是屬于升學考試。
香港、臺灣人認為考試晉級,求人生機遇需女士帶紫冰銀鑲嵌藍絨晶項墜,男士帶紅竹石飾品,用“法體鹽,赤鱬鱗,黃金,櫻花石,橘子石”制作成石碑護身符,請陰陽師按生日在結印冊上添加結。恨r歷3到5月出生添加“石疊,八重冰梅,千帆團扇”3個結印。農歷6到8月出生添加“石疊,千帆團扇,音無響子”3個結印。農歷9到11月出生添加“木靈御幣,刳舟剡楫,赑屃”3個結印。農歷12到2月出生添加“羽心,音無響子,扶桑傘幡”3個結印。結印配合飾品和石碑護身符可以達到“德合無疆”從而帶來人生幸福的機遇
8、心態(tài)調整
1、要增強自信心
要獲取好成績,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一定要有自信心。這如同體育運動員一樣,要在比賽中獲取好的名次,應該具有良好的競技狀態(tài),以保證自己能夠發(fā)揮出最好的水平?忌谶M入考場之前,多想一些有把握獲取好成績的條件,如“自己已經全面和系統(tǒng)地復習了”,“考試就像平時測驗,無非在這里多做幾道題而已 ”,盡量回憶和憧憬一些美好的事情,設法使大腦皮層產生興奮中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自我放松,緩和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
2、放松情緒與壓力
呼吸松弛訓練:當出現不良情緒時,找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站立,眼微閉,全身放松,深呼吸,同時默念"1-2-3",吸氣要深、滿,吐氣要慢、勻。全身進行放松。另一種方法將全身所有能控制的肌肉從頭至腳全部繃緊,然后慢慢吐長氣,直至全身全部放松下來。這樣可以使血液循環(huán)減慢、心神安定下來,全身有一種輕松感。
肌肉松弛訓練:坐姿要放松,一旦雙手發(fā)生顫抖或有緊張情緒,可迅速拉緊所有的肌肉,然后立即解除緊張、也可馬上做深呼吸,反復兩三次,這時全身肌肉必會放松,就可避免生理、心理緊張加劇而引起的惡性循環(huán)。
聯想放松法:緊張時,想自己曾經做過成功的事,回想成功時的心理體驗,想象美好的最開心的事物和情景,把當時的情景想象得栩栩如生,把自己最快樂的感覺找到,并陶醉在想象情景之中?梢允撬{天白云,自己在云上飄或是想象在一望無垠的海邊,海浪輕輕拍打你的感覺。這樣會感到非常滿足,從而消除緊張。
3、扮怪臉法
找一稍偏僻的地方扮怪臉,歪嘴扭唇、抬鼻斜眼,放松面部肌肉。如能面對小鏡子看到自己的古怪神態(tài),一定會忍俊不禁地發(fā)出笑聲,一切牽腸掛肚的念頭都消失了。
4、轉移想象訓練
轉移也是保持良好心境的一種方式。如涂抹一點清涼油,聽聽音樂,從事散散步、游泳等不劇烈的體育運動,使心態(tài)平衡,頭腦清醒,緊張緩解。
5、積極暗示法
要善于利用自我暗示語的強化作用。如可以暗示自己“今天精神很好”,“考出好成績是有把握的”等等。自我暗示語要簡短、具體和肯定,要默默或小聲對自己說(不讓他人聽見,不影響他人答題),這樣,可以通過聽覺說話運動覺等渠道,反饋給大腦皮層的相應區(qū)域,形成一個多渠道強化的興奮中心,能夠有效抑制怯場。 心里想,我一定能成功,一定能發(fā)揮超常,考出好成績。我考不好,別人也不怎么樣。反而會降低壓力,保持平常心。
6、情景模擬訓練
同學們參加模擬考試時,或在平時考試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練習和放松訓練,從而保證高考時有良好的心態(tài)。
9、評價
為了體現新課程倡導的“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的評價理念和工作思路,我們在本地學校期末考試中作了一些積極的探索。
一、依據課程標準,改革考試內容
傳統(tǒng)的試卷,重在考知識和技能,多以答案唯一的記憶性、技巧性或速度性的內容為主。根據新課標的培養(yǎng)目標,我們改革了傳統(tǒng)的考試內容和形式,命題嚴格依據課程標準,通過試卷不僅考查知識與技能,同時考查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方面盡可能在試卷內容中加以綜合體現。
考試目標:根據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我們組織命題人員認真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側重學習了“課程評價”部分,結合我區(qū)具體情況確定期末考試目標:檢驗新課程的實施水平,了解學生對課程標準的達成情況、反思教學工作;促進學生多方面發(fā)展;有利于推動課程改革實驗的進展。
考試方案:基于上述目的,我們制定了《期末考試命題改革方案》,確定學科學習水平考試采取閉卷和開卷相結合。語文、數學閉卷筆試滿分各為120分,英語閉卷筆試滿分為100分,聽說20分,政治和歷史為開卷考試,滿分各為100分,生物和地理閉卷筆試滿分各為80分,開放性試題20分;閉卷和開卷成績相加為學科測試成績;由區(qū)教研室統(tǒng)一命題,各校自行組織考試;開卷部分、英語聽說安排在期末筆試前兩周,用課內或課外進行;音、體、美、勞(實行等級平分制)、信息技術各校自行安排。
考試原則:命題要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處理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間的關系。在試題設置上注意增強問題的真實性與情境性,重視考查學生發(fā)現、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杜絕設置偏題、怪題。具體要求:命題依據《課程標準》,適當考慮教材特點;不過分強調知識覆蓋面,重在考查學生聯系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答案多元的開放性試題占一定的比例;重視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考查;各學科命題層次要清晰,難易適度,試題低、中、高三檔難度比為4:5:1。
二、增強開放試題,培養(yǎng)個性品質
命題以課本上的常規(guī)題為素材進行改編,使其成為“非常規(guī)性”“趣味性”“參與性”“探索性”的開放題,例如:初一政治試卷設置的“探究與活動”一題,圖文并茂,通過觀察圖畫,運用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此題的設計體現了“引導學生發(fā)現”的特色,符合初一學生認知規(guī)律,這樣使得原來枯燥乏味的政治學科變得生動有趣,打破了以往政治學科只要死記硬背就能拿高分的傳統(tǒng)觀念,也體現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獨立獲取知識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新課程理念。初一英語情境對話(C):“通過一學期的學習,你背過許多對話,請寫出一段。”此題重點讓學生參與,因為這一屆初一年級學生學英語才半年,學生的參與度和興趣比考試分數更重要。初一地理開卷部分一道試題:“描繪出峰峰礦區(qū)的主要地形及特點,年處的溫度帶,氣候特征,降水類型,工農業(yè)特點,民居特征,主要河流。”此題重點考查學生的學習過程,通過測試,使學生獲得和自己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地理學習能力。這種開放性試題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個性品質很有價值,為每一個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展提供了較大的空間。
三、加強思維測試,注重培養(yǎng)能力
各科命題以《課程標準》為依據,綜合能力測試題的設計以教科書為依據,進行拓廣延伸。應用題考查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
初一數學閱讀理解題的第一題(略),讓學生利用數形結合,探索規(guī)律,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去分析、去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初一英語閱讀理解(B)是一篇英語語言材料,配有四幅圖畫幫助學生理解,它的主要內容表述是體育方面的,內涵有數學知識,能力立意較高,同時也是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學生理解語言、發(fā)現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能力的考查。各學科在命題中都注重了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所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引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改變那種被動的應付、死記硬背、簡單重復的學習方式為發(fā)現性、探究性、研究性學習。這樣,由于學生獲得的知識和過程與方法不一樣,導致學生的收獲不一樣,對學生終身發(fā)展的影響不一樣。通過考試讓教師感悟到:我們的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多考慮如何把學生引入水草肥美的地方,讓學生能吃多少吃多少。
四、注重試題設置的真實性和情境性
在各科試題的設計上,注重內容貼近生活、貼近時代,問題的設置要體現真實性和情境性。例如:初一數學應用題第一題,“楊樂一家三口去旅游的費用支出問題”,使數學問題生活化、情境化,感悟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是中學生必備的素質,這也正是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數學試卷設置了十幅插圖,加強了讀圖、識圖、處理圖表信息、數學應用能力的考查及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考查,是素質教育在試卷中的體現,是今后考試的方向。初一語文“我會填詞”中的第四小題“市民廣場的綠地前立了一塊標語牌,上面寫著‘不準踐踏草坪,違者罰款’。請你幫忙寫一句更得體的標語,使人們樂于接受。”此題設置真實的環(huán)境,使之社會化、生活化,不但考查學生運用語言能力,而且讓學生領悟到保護環(huán)境,愛護環(huán)境,從我做起,樹立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同時樹立與人合作時注重禮貌用語的意識。初一地理“相信你能把下列句子補充完整”中有這樣一道題,“聯合國總部設在_________,中國是_________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當今世界的主題是_________。”這道題引導學生關注地理知識的同時關注政治,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滲透,培養(yǎng)學生學科知識整合意識、初步的全球意識。同時也引導教師樹立學科綜合意識,打破陳舊的教育觀念和教學策略,調整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關注學生作為“人”的發(fā)展,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通過考試我們反思到:這次考試形式單一,考試筆試題多,口試和開放性試題少,沒有動手操作試題,對初中語文、數學、英語考試的改革力度不大;考試內容仍過多倚重學科知識,特別是課本上的知識忽視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習慣等綜合素質的考查。但隨著教育觀念的更新,今后將會出現更多的考試形式。適應素質教育的考試形式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孤立的問題,需要一些現實的支持條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安排和師資狀況都要有相應的變革,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精力,作出努力。
【考試的名詞解釋】相關文章:
科目一考試常見名詞解釋10-05
全科醫(yī)師轉崗培訓考試-名詞解釋07-12
2017物流師考試名詞解釋大全11-06
2017物流師考試重點名詞解釋09-30
新托福IBT考試專有名詞解釋07-21
消防工程師考試必考名詞解釋09-11
2017年物流師考試重點名詞解釋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