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美術鑒賞教學總結
針對目前美術鑒賞課程的教學實際,提高美術鑒賞課程教學效率?下面是美術鑒賞教學總結,為大家提供參考。
美術鑒賞教學總結1
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加快,高中美術鑒賞課程也應隨之改革,充分發(fā)揮這門課程的美育功效。但是,在高中教學中,美術鑒賞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令人堪憂,與新課程教學標準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
一、整合美術教育資源,滿足學生實際需要
新課改要求我們教師要善于開發(fā)和利用資源,提高美術課教學效率。美術包含的范圍非常廣泛,并不是一本教材就可以全部涵蓋的。因此,教師可以充分搜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將其整合在美術鑒賞課中,充分發(fā)揮美術的美育功能,展現(xiàn)不同時期美術作品的主要特點,讓學生對美術產(chǎn)生深刻的認識。例如,針對國外的美術作品,可以按照原始社會、奴隸社會、中世紀時代、文藝復興時期、十七世紀的歐洲、十八世紀的近代歐洲等時間順序,來介紹國外著名的美術作品,加強學生對美術發(fā)展史的全面了解,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
二、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拓展美術教學空間
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實物和現(xiàn)象,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美術素材。如標識設計、海報、工藝品、建筑物、雕塑等,都可以適當融入到美術教學中。這些實物不但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而且能引發(fā)學生的審美聯(lián)想。例如,為了深化藝術主題,可以用音樂、影視資料、故事講述等方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欣賞熱情。同時,教師要注重加強美術課與生活實踐的有機結合,促使學生在綜合學習過程中積累相應的社會文化知識,深化美術學習經(jīng)驗。
三、培養(yǎng)學生鑒賞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
讓學生自發(fā)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在鑒賞課上,教師要將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放在首位,加強師生互動交流,把握學生的心理,挖掘美術作品吸引學生的因素激發(fā)學生鑒賞美術作品的興趣。這樣一來,不僅有利于拓展學生視野,豐富知識儲備,更有助于課堂教學的深入開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為了提高學生欣賞國畫的興趣,教師要注意挖掘國畫的藝術魅力,引導學生感悟國畫的思想意境,比如花鳥畫展現(xiàn)了大自然的真諦,人物畫給人一種傳神的感覺,山水畫則體現(xiàn)了山水的詩情畫意,可以說國畫就是中國古代畫家借物抒情的工具,仔細品味會別有一番風味。美術鑒賞需要用眼看、用心品,所以教師在藝術作品的選擇上要堅持能夠打動學生、吸引學生的原則,只有作品吸引學生的眼球才能打動學生,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動力。
四、開展探究實踐教學,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傳統(tǒng)的美術教學過于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教師總是強調(diào)讓學生在45分鐘時間內(nèi)做到“一課一得”。這樣緊湊的課程安排,實質上卻沒有取得多少成效,課堂效率比較低,也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因此,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并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指導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變成主動獲取者,而教師要充當好參與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協(xié)助學生完成探究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主動合作交流。例如,在教學“園林”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通過分析教材、介紹背景資料、出示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今天的`教學主題為“古代造園藝術的審美精神”,然后將主題細化為三個學習單元,并給學生介紹每一個單元的目標和操作方式,制訂相應的學習評價細則;然后分課時開展教學,將資料進行收集、研讀、比較、歸納、總結后,落實到每一個小組,每個小組明確分工協(xié)作,通過團結合作的方式進行研究性學習,并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感受與體驗;通過學生的校園寫生,可以更加細致地捕捉每一個美的瞬間,從而更好地體會什么是“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這一造園理念;最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作品的整理和交流,還可以展示學生成果,由教師進行評價或學生互評,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的自主意識。
總之,高中美術鑒賞教學應加強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真正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提升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享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充分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真正讓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綻放新的精彩。
美術鑒賞教學總結2
在小學美術單課程教學中,我們往往忽略了美術鑒賞課程的教學設計。一節(jié)鑒賞課中最難能可貴的是能夠創(chuàng)設一個理想的言談情境,只有在對話情境中,才能促發(fā)學生的思維激蕩,這種思維的溝通與交流拉近了學生與作品、教師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更容易了解藝術家或者藝術作品,或者在這種理想的言談情境中,學生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通過與教師之間的對話又生成了新的理解,這個過程是美術鑒賞教學中的“意外”收獲。在去年的校青年教師崗位練兵中,我挑選了人美版美術第十冊的鑒賞課《著衣母嬰臥像》,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學生主體言談情景的創(chuàng)設,允許并贊許課堂中可以出現(xiàn)不同的聲音和意見,鼓勵獨立思考;欣賞過程比結論本身更重要,注重課堂生成;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適合學生身心特點并盡最大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活動;鼓勵學生質疑、提出問題并在結束時設計開放式作業(yè),了解學生解決問題情況,做到首尾呼應。設計“我手寫我心”環(huán)節(jié),檢驗總的學習效果。在整節(jié)課完成之后,學生就作品相關的方方面面進行總結性的欣賞評述。包括與最初的認識相比較、怎樣欣賞現(xiàn)代雕塑和理解亨利摩爾的創(chuàng)作、對母愛的新認識、是否解決了心中的疑惑等。根據(jù) 2011版《國家美術課程標準》中所強調(diào)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現(xiàn)象”,使學生養(yǎng)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tài)度”。欣賞領域還提出新的要求,要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手法的形成因素很多,來自傳統(tǒng)和同時代藝術風格的影響、藝術家的生活經(jīng)歷和體驗、藝術家的審美取向和創(chuàng)新能力都是影響作品的重要因素。因此欣賞和品鑒藝術作品需要加入創(chuàng)作背景相關知識,僅僅停留于學生粗淺的感受顯然是不夠的。同時鑒于學生年齡特點,教學中并不是直接告訴學生《著衣母嬰臥像》相關創(chuàng)作背景(這樣學生認識必定不牢固,即便知道了答案也不一定真正理解),而是將這些有機地在滲透在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學生活動中,在學生感受、體驗的基礎上來討論和講解,做到適時、有效。這樣有利于對作品的理解和知識的內(nèi)化。美術鑒賞其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美術作品的結構、意涵和象征意義,并作出作品優(yōu)劣的價值判斷。是一種從圖像閱讀中獲取意義的行為,是學生在感知圖像或視覺符號的基礎上,以審美享受為根本標志,憑借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通過教師引導掌握圖像意義的精神活動。美術鑒賞教學又不同于美術史的學習,美術史的學習往往是一種既定的事實,它向學生呈現(xiàn)的是知識的結果,而美術鑒賞教學更注重學生與作品的對話,以及對話的過程,也就是說,過程才是教學的意義所在,教師如果能夠意識到這一點,課就成功了一半。美術鑒賞教學與藝術作品的理解與判斷是密切相關的。而在藝術作品理解方面,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為理解藝術提供了一個更寬廣的途徑:讓我們了解在視覺影像的閱讀過程和意義建構中,因為觀者的文化經(jīng)驗與知識背景不同,將會呈現(xiàn)不同的理解。而在美術鑒賞課例中,教師豐富的知識面更有利于對藝術作品的正確詮釋。所以教師要博覽群書,只有如此,在課堂上才能更好的吸引學生。
老師在進行美術鑒賞教學時,不管采用哪種美術教學觀念,都應體認教學過程中師、生、作品間均進行著不同的對話和溝通,所以每個人對老師、同學、作品也將產(chǎn)生個別化的理解,傳統(tǒng)的美術鑒賞教學中,美術作品往往只有一種絕對的獨一無二的意義,鑒賞只能是鑒賞者對這種意義的單向的審美靜觀。在這種理論的驅使下,美術鑒賞教學的課堂完全變成了教師獨自表演的舞臺,而學生只能被動地、謹慎地、封閉地去閱讀。與之相反的闡釋學,則是希望將鑒賞教學從習慣了的預設化、模式化而又狹小單一的闡釋空間中解脫出來,在充分尊重知識的客觀性與嚴肅性的前提下,由教師和學生一起發(fā)揮想象,進行個性化的理解與表達。藝術作品本身是開放性的,不僅僅屬于生成它的那個時代,不同時代的人必會對同一藝術作品有著不相同的審美理解。所以,應當鼓勵學生走出作品意義的封閉圈,自由釋放和表達個人閱讀作品的體驗。如此,學生不僅能提高鑒賞能力,而且也有助于使他們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因此老師應體會理解是具有差異性的,尊重差異的他者,讓教室內(nèi)的對話、溝通具有多元的意義,這種尊重他者的原則,還要持續(xù)地存在教室環(huán)境中,不論上課與否,都應營造出這樣的氣氛,才能符合由學生自行建構、從多元的觀點解讀視覺圖像作品的理念。
在鑒賞教學中,要把立足點從教師的“教”轉到學生的“學”上。教師設計教學時,應有對象意識、人文意識,不僅要考慮教學內(nèi)容,更要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的氛圍,為學生設計學習活動,給他們發(fā)表感想的機會。學生之所以不愛上美術鑒賞教學,不是他們不喜歡鑒賞名作,而是因為他們感覺原本優(yōu)美的`美術作品,讓教師分析得枯燥乏味。就以五年級上冊《肖像藝術》為例,學生在低年級甚至幼兒園就已經(jīng)接觸人物的外貌特征及神態(tài),如若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如果再老調(diào)重彈,方法陳舊,學生的厭惡情緒可想而知了。教學中沒有真理的創(chuàng)生,或者更確切地說,如果課堂不是尋求真理、發(fā)現(xiàn)真理、分享真理的首要地方,那么,教學就難以引起學生參與的興趣。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所以,美術課程強調(diào)學生經(jīng)驗的生成,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生成活生生的經(jīng)驗,通過師生的交互作用,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的過程。因為在認知理解的過程中,滲透著學生的“遷想妙得”,這才是美術教育的最終追求。
鑒賞教學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生不但應學會探究賞析作品,還要能夠用語言來恰切地表達自己獨特的理解、感悟和體驗。闡釋學指出,在鑒賞教學中,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必要性。作品意義的多向性,給鑒賞閱讀者理解、表達與再創(chuàng)造,提供了一種空間與可能。
科學的教學方法,是達到教學目標的手段。體現(xiàn)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及價值觀的有機統(tǒng)一,需要重視新的教學方法。新課程的美術鑒賞教學采取的對話法,將閱讀鑒賞行為看作是主體間的對話與交流,這個對話過程是一個逐漸深入地揭示美術作品的內(nèi)蘊的過程是“對作品的深刻內(nèi)涵的闡釋,或者說對作品的整個結構與形式,對渾然一體的詩的真諦的闡釋”主張建立以學生為本體的活動體系,讓學生在參與交流的過程中自行發(fā)現(xiàn)、自行建構作品的意義,在對話教學中,學生的探究精神、主動性及情感價值觀等得到發(fā)展。通過對話,學生可以學會怎樣閱讀鑒賞,怎樣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作品,怎樣將自己的經(jīng)歷置于更為全面的文化背景中去解讀作品。描述、分析、解釋和判斷四個美術鑒賞教學的步驟,認為任何人只要遵循這個方法和步驟,就能接近美術作品的原意。鑒賞教學應從學生切身的重大問題著手,讓學生探索自己的意義,而不是被動接受課本或老師告訴他們的意義。重視學生自我意義的建構,而引導學生建構意義的觀點則是多元的,但這些多元的觀點都有助于學生解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進而完成批判性解讀。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設計反思批判性問題“你看到什么?——你所看到的,具有什么意義?——這樣的意義與你有何關聯(lián)?——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意義?——反思理解的適切性,批判、修正自己的理解!边@種反思批判性問題的提問方式,促進學生對藝術作品的理解,能擺脫學生前概念的壓制。尤其是視覺文化的美術鑒賞教學教學,相當重視批判性解讀,希望學生能具有反思批判的能力。促進教學反思批評的提問方式,也許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反思批判能力的有效做法。
【美術鑒賞教學總結】相關文章:
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計劃09-21
高一美術鑒賞教學計劃范文10-24
大學音樂鑒賞教學總結09-03
幼兒中外美術鑒賞教案09-08
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總結09-08
高中美術鑒賞的教學計劃(通用10篇)11-21
美術教學總結精選05-29
美術教學總結09-10
美術教學總結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