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教學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設計并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yōu)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fā)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教學設計1
一、教材分析
(一)主要內容
這是一篇游記,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是按游覽順序記敘的。先寫沿途所見的美景;繼而寫外洞洞口、外洞;再寫孔隙;最后寫內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覽過程中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
。ㄈ┪恼陆Y構
全文按游覽順序,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1節(jié)),交代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時間及雙龍洞的地點。
第二段(第2、3小節(jié)),寫作者從金華城出發(fā),經(jīng)過羅甸,漸漸入山,一路上經(jīng)過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寫山后寫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從洞里出來的”,引出描寫的重點雙龍洞。
第三段(第4、5、6、7小節(jié)),分別寫作者游覽外洞、孔隙、內洞的情景。
第4節(jié)先寫在洞口觀山的感受,然后具體描寫外洞,寫出外洞口“寬”內“大”的特點。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
第5節(jié)寫作者從外洞通過孔隙進入內洞的情形,這一節(jié)寫得很詳細,可分為五層:
第一層寫泉水的來路,承接上文,自然過渡,引出下文。第二層介紹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層寫小船的形狀,使人對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確的認識。第四層介紹穿過孔隙進入內洞的辦法。第五層寫穿過孔隙進入內洞的感覺。先寫作者穿過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準備,再寫作者穿過孔隙時的感覺,讀了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第6、7小節(jié)寫作者游覽內洞時的情景,這部分是文章的重點,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寫“黑”,“內洞一團漆黑”。第二層寫“奇”。借著汽油燈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頂?shù)碾p龍”,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鐘乳和石筍”。第三層寫“大”!皟榷幢韧舛创蟮枚啵蟾庞惺畞磉M房子那么大。”第四層寫水“源”!吧显丛谏詈诘氖蠢铩保该魅陌l(fā)源地,點出了雙龍洞已到盡頭。這一段主要寫內洞“黑”、“奇”、“大”三個特點。
第四段(第8節(jié)),寫出洞,自然結束文章。
這篇文章段落分明,條理清晰。一是按游覽順序劃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條水線在串連著全文,因而有兩條線:游線和水線同時貫穿全文。
分段時,如有的學生把4節(jié)看成第三段,5節(jié)為第四段,6、7節(jié)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為六段也是可以的。
。ㄋ模┱Z言因素
“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顯得有精神!边@是一個比較句,拿滿山開遍的映山紅與盆栽的杜鵑花相比,比的結果是山上的映山紅“有精神”!坝芯瘛北緛硎切稳萑说,這里借用,形容花的'長勢好。盆栽的杜鵑花也是映山紅,為什么比不過山上開的呢?山上的映山紅根深葉茂,沐浴著大自然的陽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嬌嫩而不茁壯,比起山上的映山紅就顯得遜色了。
“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边@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聲都與山勢有關,請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shù)碾p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我順著他的指點看,有點像!睘槭裁础笆紫犬斎皇恰彬暄言诙错?shù)碾p龍,因為它是雙龍洞的主要景點,雙龍洞也因此而得名,當然在內洞諸多的景物中先看雙龍。葉老看后為什么說有點像,那么到底是像還是不像呢?兩條龍蜿蜒在洞頂,是動態(tài)的描寫,它們盤在那里,張牙舞爪,似要騰飛。再加上燈光搖曳,洞內水汽蒸騰,看上去真有雙龍欲飛的感覺。但又因雙龍是石鐘乳自然形成,沒有經(jīng)過人工雕琢,因而葉老說有點像,還是肯定了像。
。ㄎ澹┰~語講解
臀部:人體后部兩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類爬行的樣子。課文指洞頂上的石龍彎彎曲曲的樣子。
明艷:本課指明亮鮮艷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縫。本課指能通過一條小船的小洞。
時而:副詞。表示不定時地重復發(fā)生,有時候。
盤曲而上:盤曲,曲折環(huán)繞。課文指公路在山邊盤旋,繞著圈兒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勢高峻,樹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樣子。森郁,森林茂盛。
進:課文中作量詞。平房一宅內分成前后幾排,每排稱為一進。課文說內洞有十來進房子那么大,即有十來排房子那么大。
。⿲懽魈攸c
課文中描繪景色的句子,運用了對比、比喻、夸張的手法,引導學生仔細賞析、體會。如“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要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弊髡咄ㄟ^心理活動的描寫,把雙龍洞的內洞入口處低矮狹窄的奇異景象非常生動地反映出來。
課文按兩點線索寫的。一條是作者的游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來寫。是“順”的線索;另一條是泉水、溪水的來路,是“逆”的線索。兩條線索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不僅使全文脈絡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觀察的移動線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ㄆ撸┙虒W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孔隙和內洞是雙龍洞的重要景觀,學習“孔隙”那一節(jié),應引導學生體會它的“矮”、“窄”、“險”。通過孔隙,險而不危,因而險中有奇、奇中有趣,著重體會心情。內洞有兩個重點:一是奇景雙龍,一是各種形態(tài)和顏色的石鐘乳、石筍構成的洞內奇景,應引導學生充分地想象,活躍他們的思維。
難點:課文中有幾個難懂的句子,應引導學生弄懂它的內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經(jīng)涉及。
二、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課文是按游覽順序記敘了作者游雙龍洞的所見所聞,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特點寫景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周圍事物和有條理敘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學會生字新詞,會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過渡作用。
三、教案
。ㄒ唬┱n時內容安排
第一課時:釋題、簡介作者、通讀課文、學習生字詞劃分段落。
第二課時:學習課文內容、釋句、理解課文寫作方法。
。ǘ┱n時教案
第一課時要求:釋題、知道作者、了解游記段落劃分的線索,自學本課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要求:讀懂課文,掌握景物的特點,理解難懂的句子,并學習本課的寫作方法。
四、教學提示
1。學生幾乎都沒有去過巖洞,有條件的學校教師要播放錄像帶。沒有條件看錄像也可以看幻燈片。連這條件也不具備的,教師可搜集圖片讓學生看。總之,應當有感性的材料供觀賞。
2。寫雙龍洞沿途景物要讓學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不然,學生寫游記,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羅列會造成喧賓奪主,主次不分。
3。學完這課書,教師給學生組織一次旅游,可近距離的,讓學生抓住景物特點,按游覽順序寫一篇游記。
五、資料
作者簡介:葉圣陶(1894—1988年),原名葉紹鈞,江蘇關縣人。他從“五四”時期開始創(chuàng)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說有《隔膜》、《城中》,長篇小說《倪煥之》,童話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歲時,游覽了金華的雙龍洞和冰壺洞,寫了《記金華的兩個巖洞》這篇游記。本文是從這篇游記中節(jié)選的,節(jié)選時略有刪改。原文現(xiàn)收在葉圣陶的散文集《小記十篇》里。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課文記敘的金華雙龍洞的奇異景觀,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秀麗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能給課文分段,寫出課文的提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了解過渡句在課文中的作用,了解課文是怎樣連段成篇的。
4、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認識過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間的關系,知道課文是怎樣連段的成篇的。
。、能給課文分段,寫出課文的提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按照游覽順序生動具體地描述景物的寫作方法。
。、結合課文特點,培養(yǎng)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教學過程:
。薄鍟n題,導入新課。
教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板書課題
解題:“記”是什么意思?較“記”的是什么?
。ㄓ浭恰坝涊d”的意思,本文記的瀏覽勝地,固而是一篇游記。并告訴學生,這篇游記是順圣陶先生1957年游覽金華雙龍后寫的。)
教師:去雙龍洞洞途和洞內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學們也想雙龍洞嗎?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去游覽好嗎?
。、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胳。
讀后提問:按游覽順序,全文可分幾段?每段寫了什么?
討論后確定:全文按游覽的順序可分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覽的時間及地點。
第二段(2、3)介紹沿途所見景物。
第三段(4)介紹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紹孔隙。
第五段(6、7)介紹由洞。
第六段(8)游覽完畢出洞。
。场⒔Y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學生按順序說說作者瀏覽了幾個景點。學生邊回答老師邊板書。
4、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問:這段向我們交代了什么?
(瀏覽時間人物、景點。)
。ǎ玻┯镁幘浞ǜ爬ǘ我狻
。丛拢保慈眨胰ビ斡[浙江的金華雙龍洞。
。怠W習第二段。
過渡作者在去雙龍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去觀賞。
。ǎ保┠x第二自然段,從課文中標畫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這些景物的。特點,再體會一
下作者看到這些學后有什么感受。
。ǎ玻⿲W生回答,老師邊板書:
景物––––映山紅油桐砂土新綠
特點––––各色白色粉紅色或濃或淡
感受––––一片明艷
。ǎ常┠x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聽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樣往下流的?聲音有什么變化?
。ㄗ髡呗牭缴街邢鞯'聲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聽到不時變化的溪聲。)
。ǎ矗┯懈星榈佚R讀第二段,同時邊讀邊想象沿著途明艷的南方山景,并思考,課題是《記金華的雙龍洞》為什么要花費這么多筆墨去沿途景色呢?
。保┭赝揪吧讶绱嗣利,雙龍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2)沿途美景成了雙成洞奇特景象的襯托;3)作者游興很高,心情舒暢,借途中所見抒發(fā)對祖國河山的喜愛之情。
。ǎ担┛偨Y第二段段意;
從金華過羅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艷迫溪流到洞口。
。、學習第三段
教師:去雙龍洞的沿途景色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看,讓我們和作者一道去玩賞,去領略吧!
。ǎ保┠x第三段,邊讀邊標畫;洞口是什么樣子?外洞有什么特點?
洞口:寬、像橋洞
外洞:大、像大會堂
。ǎ玻R讀第三段,總結段意;
洞口很寬,像橋洞,淚內很寬敞,像大會堂。
。贰W習第四段。
(1)默讀第四段,標畫重點詞語;孔隙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點?
。ǎ玻┯懻摚阂龑懗龈爬ǔ鋈缦绿攸c
孔隙的作用:連接外洞和內洞。
特點:小、窄、矮、
。ǎ常R讀本段,總結段意。
我仰臥在小船里,穿過低矮狹窄的孔隙到內洞。
8、學習第五段
。ǎ保┠x第五段,邊讀邊標畫出內洞的特點。
引導學生概括出,內洞的特點:黑、奇、大。
。ǎ玻┲该x本段,思考:作者看到洞頂?shù)碾p龍說“有點像”,到底像不像呢?
。ㄟ@里本已有些顏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見其形態(tài),再加上燈光搖拽,產生一種“像”的感覺,但由于它是自然狀態(tài)的巖石,沒有經(jīng)過人二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說“有點像”,可見用詞嚴謹。)
。ǎ常┨釂枺簝榷础捌妗痹诤翁?還可以把那些石鐘乳、石筍想象成什么?
(讓學生張開創(chuàng)造性的翅膀,盡情發(fā)揮想象力。)
(4)總結段意:
內洞一團漆黑,此外洞大得多,有雙龍,景象奇特。
。ǎ保┲该x,回答,作者是怎樣出洞的?
段意:我仰臥小船了洞。
10、通讀全文,畫出連接段與段的過渡句,體會其作用,老師總結文章連段成篇的方法。
。玻、記金華的雙龍洞
山路:盤曲而上,一片明艷,迫著溪流
外洞:洞心像橋洞,里面寬敞高大。
孔隙:容小錯暗,低矮、臥船進出
內洞:奇特險、雙龍蜿蜒,形色多變。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08-13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07-27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08-10
葉圣陶《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04-15
《記金華的雙龍洞》精彩教學設計07-29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課堂教學設計05-21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精選20篇)08-01
游金華雙龍洞教學設計04-17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通用10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