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語文《竹影》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小學《竹影》教學設計
篇一:《竹影》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竹影》敘述幾個小伙伴借著月光,在自家的水門汀上游戲,描畫映著的竹影,你一筆,我一畫,然后引發(fā)出對中國畫意味的體驗:中國美學的著眼點更多的不是描述對象、實體,而是功能、韻律。
【學情分析】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對語文課的認識和理解有了拓展,能大膽嘗試和探究問題,但有些學生的主動性不是太強,對文章的分析能力不是很好,想象能力也不是太好,所以對于像《竹影》這么具有想象力的文章,有些同學還把握的不好,這也是文章較難突破的地方。另外,學生經過六年的美術課學習,已經初步學習了美術、繪畫等知識,但對中外繪畫只是表像上的認識,可以通過本文深入理解中西方繪畫的區(qū)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
【教學目標 】
知識目標:
1.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作者、作品。
2.學生通過多種閱讀方式,熟悉文章內容,掌握字詞,品味文章語言。
3.體會文章表現(xiàn)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樹立“生活中處處有美,但要我們用心去發(fā)現(xiàn)。”的觀點。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
2.領會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的藝術和美。 學習作者仔細觀察景物的變化并抓住特點描寫的方法。
3.體會本文生動形象充滿童趣的描寫。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1.領會藝術和美蘊涵在童稚的活動中,學會在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藝術的美;
2.認識到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領會國畫的內在美,增強民族自豪感。
【重點難點】
1.了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鼓勵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2.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
3.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對藝術的向往和熱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
【教學方法】
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學,體會課文表現(xiàn)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教學類型】
新授課、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1.我們來猜個謎語: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頭,燈前月下跟你走,就是從來不開口。謎底是影子。我經常想起和兒時的伙伴玩踩影子等各種有趣的游戲,從中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今天,我們學習一篇關于影子的文章—-《竹影》。
竹是中國人最喜愛的植物之一,“梅、蘭、竹、菊”古稱“四君子”,在詩歌、文章、圖畫中到處可見它的身影。那么,在幾個小伙伴的眼里,竹影又有些什么樣的特殊趣味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豐子愷先生的文章,感受竹影的趣味吧。
2.作者介紹:豐子愷(1898—1975),我國現(xiàn)代著名畫家、文學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風格獨特的漫畫作品影響很大,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的作品內涵深刻,耐人尋味。他的散文,在我國新文學史上也有較大的影響。主要作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隨筆二十篇》《甘美的回憶》《藝術趣味》《率真集》等。這些作品除一部分藝術評論以外,大都是敘述他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和日常接觸的人事,表現(xiàn)濃厚的生活情趣。
3.詞語積累
蘸(zhàn)愜意(qia)朱砂(sh。 參差(cēn cī)一縷(lǚ) 肥碩(shu)
幽暗(yōu) 豐子愷(kǎi) 口頭禪(chán) 趙孟頫(fǔ) 水門。╰īng)
二、整體感知
1.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提示:文題是“竹影”,它是寫景為主,還是以寫人物活動為主?
本文以幾個少年月下描竹影的游戲,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獲得了藝術美的發(fā)現(xiàn)。(主旨)表現(xiàn)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2.童心童趣是天真爛漫的,孩子們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在婆娑的竹影中,他們感受了到美。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地表現(xiàn)了童趣?(第三自然段)
有趣的發(fā)現(xiàn):①細看月光下的人影,頭上有煙氣。②水門汀上的竹影像中國畫。
3.文章開頭交代天氣悶熱的目的:引出下文,為下文畫竹影做鋪墊。
4.文中寫到“大家吃了一驚,立起身來,看見爸爸反背著手立在水門汀旁的草地上看我們描竹,他明明來得很久了!边@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孩子以為自己做錯了事情,而且已全被父親看在眼里,擔心會受到父親批評。
5.文章對父親的描寫,表現(xiàn)了父親的善于引導主要有三處:
第3段:忽然一個大人的聲音在我們頭上慢慢地響出來:“這是管夫人的!”??他明明是來得很久了。
——父親早就來了,卻耐心地在一旁觀察孩子的作為,在合適的時機參與話題,激發(fā)孩子們的好奇心,引導孩子。
第3段: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對著他說道:“誰想出來的?這畫法真好玩呢!我也來描幾瓣看! ——能細心體察孩子的心情,并為他們解圍,這真是難能可貴的長者風度。
第8段:我回到堂前,看見中堂掛著的立軸——吳昌碩描的墨竹,似覺更有意味。那些竹葉的方向、疏密、濃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體,似乎都有意義,表示著一種美的姿態(tài),一種活的神氣。
—— 童年時的作者活學活用,審美水平馬上有了提高。這正是有了實踐經驗作為指導的結果,勝過多少空洞的理論教育。
6.小伙伴和爸爸的談話主要圍繞兩個方面來進行:
一方面:竹是否難畫的問題;另一方面:畫竹所用的顏料問題。
7.文中的孩子有怎樣的天性?爸爸是個怎樣的人?
孩子們有天真爛漫的童心和好奇心;爸爸和藹可親,善解人意,不僅精通藝術更精通教育,尊重孩子的興趣,從興趣中進行引導教育。
8.爸爸的表現(xiàn)對孩子有什么影響?
爸爸給孩子們講了一番中國畫的`藝術特征,因勢利導地給孩子上了一堂藝術入門課,把孩子帶入藝術殿堂。
【學生活動:朗讀、討論、交流!
三、研讀探究:
1.為什么用“竹影”作為本文的標題,而不是“談畫”或者“童年趣事”?
“竹影”實際是本文的敘述的緣由;也是文章的線索,即:看竹——畫竹——品竹。用“竹影”做標題,比用“談畫”或者“童年趣事”更具體、實在。
2.請用自己的語言簡單說說,中國畫有什么特點?西洋畫有什么特點?
、僦袊嬛厣袼啤⑸耥;西洋畫重形似、寫實。(中國畫不注意“像不像”,要求“傳神”。所謂“神”,就是活的神氣,神韻。西洋畫則看重寫實,要求“畫得象”,“畫得同真物一樣”。)
②顏色方面: 中國畫以墨和朱砂為顏料。西洋畫則以事物的本來顏色為顏色。
補充:中西方在畫法方面的幾點區(qū)別
。1)中國畫盛用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
。2)中國畫不注重透視法,西洋畫極注重透視法
。3)中國畫人物畫不講解剖學,西洋畫人物畫很重解剖學。
。4)中國畫不注重背景,西洋畫很重背景
。5)中國畫題材以自然為主,西洋畫題材以人物為主
3.課文中說“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像符號,”你怎么理解?
這個比喻形象說明兩種繪畫形式的不同。中國畫重寫意,重神似而不重形式;西洋畫重寫實,要求與實物一樣。 所謂“符號”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是內容(所指),二是形式(能指),關鍵是內容,而不在于形式。這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了兩種審美體系兩種繪畫形式的不同。
每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響到本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藝術是文化的鮮明的載體。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古希臘—羅馬一脈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當大的差異,表現(xiàn)在哲學、宗教、藝術、科學等多個領域。中國畫重寫意,與我們民族傳統(tǒng)的審美觀有很大的關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畫重寫實,也和西方文化重實驗相關。
4.竹子在中國畫中,體現(xiàn)出一種什么樣的“神”?即一種什么樣的內在精神?
提到竹,我就會想起宋朝大詩人蘇軾的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 竹在中國人心中之所以會有如此重的份量,是因為它象征著一種風度,一種精神,一種氣節(jié)。正像明朝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所贊頌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錘萬磨還節(jié)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四、課堂小結
一次童稚的游戲,在一位獨具慧心的藝術啟蒙人爸爸的引領下,我和伙伴們從一次無意的游戲,走進了藝術的殿堂,并領略了中國畫與西洋畫各自的魅力,下面讓我們借這次語文課,也來簡單欣賞一下東西方文化不同的藝術魅力。
五、課堂練習
一句話來概括感受、收獲。
六、作業(yè)設計
A:課外搜集整理有關畫竹的名家或關于竹的名句,名篇。
B:豐子愷的成功與其父的教育引導有關嗎?文中的父親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給了你怎樣的啟發(fā)?請以“如果我是家長”為題寫一篇短文,暢談自己的教育構想。
【課后反思】
一、有關本文主題理解
有的老師認為豐子愷散文《竹影》是表現(xiàn)童真童趣的主題,而我認為這種說法沒有道理。
文章是作者用來表情達意的,文章的主題是由題材決定的!吨裼啊窋⑹鰩讉小伙伴借著月光,在自家的水門汀上游戲,描畫映著的竹影,你一筆,我一畫,然后引發(fā)出對中國畫意味的體驗。中國美學的著眼點更多的不是描述對象、實體,而是功能、韻律。作為反映,強調得更多的是內在生命意興的表達,而不在模擬的忠實、再現(xiàn)的可信,也就是說,中國文學藝術是重寫意,而不是重寫實。
從全文2107字來看,其中描“竹影”的文字大約1000字,介紹“中國畫知識”的文字也有1000字左右,幾乎是平分秋色,各領半壁江山。但是,寫竹影和體驗中國畫的藝術意境是兩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寓藝術意境教育于孩子的游戲活動之中。顯然,作者以描竹影的過程為寫實部分,是為后部分引發(fā)道理作背景、作依托、作鋪墊、作張本、作基礎的。為了提升主題,作者又著意引出對中國畫藝術的體驗,這是寫意。所以介紹“中國畫知識”,為的是提高人們對中國畫知識的認識和體悟,是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是感性向理性的飛躍,是增強文章的內涵。由此可知,這部分是作者表達主題思想的所在。這說明藝術和美就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竹影》為我們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戲,有時也會給人們帶來無窮的美感。
從文章的結尾“??表現(xiàn)著一種美的姿態(tài),一種活的神氣”,也可明顯看出,它向我們闡釋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中國藝術重主觀,西方藝術重客觀。中國藝術為詩的,西方藝術為劇的,在繪畫上,中國畫重神韻,西洋畫重形似,這就是《竹影》的主題。
二、教學過程反思
語文教學中的方法是很多的,不管采用什么方法,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在新課標下,我們不要忘記自己的角色,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我們也不忘記學生的角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必須創(chuàng)建積極的課堂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讓學生樂于學習。我在《竹影》一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采用“讀──說──練──結”的板塊式教學方式,并把它整合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四個板塊:
讀: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份收獲的機會。
說:給學生搭建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
練:給學生提供一個實踐的機會。
結:給學生一個感悟反思的空間。
板塊式教學思路之所以能夠在教學實踐中得到運用,是因為它有效地解決了長期困擾閱讀課堂教學繁雜無序的問題,它就像一篇結構清晰的文章,又像一座層級井然的能讓我們拾級而上的階梯,給人以看得見、想得到、用得著的感覺。不過,“板塊式”教學的設計性和程序性,很容易使它流于技術性和工具性的層面,難以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我覺得“板塊式”思路的使用必須結合課文,“因文設法”,注重實效,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與能力的發(fā)展和提高,切不可生搬硬套,致使表面形式多樣而實際收效甚微。應該優(yōu)化、整合、活用、巧用課文內容,用線索串連起各
個板塊內容;或者從“整體運用”課文的角度,提煉出幾個能集中課文精華而又有內在聯(lián)系,可以產生“碰撞”的板塊。不容回避的是,“板塊式”思路也存在著一些弊端。主要體現(xiàn)了教師的設計思路,體現(xiàn)著教師個人對文本的理解和帶有傾向性的認識,體現(xiàn)出教師的個人意志。且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給學生限定了思考的范圍和活動的領域,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獨立閱讀文本的自由。事實上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是多元的,個性化的。一旦享有學習的自主權,必能在閱讀過程中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自主、合作、探究解決問題,豐富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yǎng)。如何正確、適度地使用這種教學方法,并把它與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有機地結合起來,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進行探索。
篇二:竹影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重點字詞,了解西洋畫與中國畫的特點;
能力目標:領會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的藝術和美,提高審美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體會童真童趣,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與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領會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的藝術和美
難點:使學生明確模仿與創(chuàng)造的區(qū)別,培養(yǎng)其藝術創(chuàng)造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小的時候都喜歡玩什么樣的游戲?大家可以暢所欲言,踴躍發(fā)言。
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跳繩、捏泥人的圖片。
師:跳繩和捏泥人都是兒時喜歡的一種游戲,但是有些人能將游戲轉化為藝術,大家請看(展示體操、天津泥人張的圖片)。
其實,童年時一個無意的游戲或活動就會激發(fā)一個人的潛能,本文的作者豐子愷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和小伙伴們的一次晚間嬉戲就讓他在其中感悟了許多,最終他成為了一名著名的漫畫家。同時,他還是一名散文家,他的多篇散文都入選了中小學教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他的一篇名作《竹影》。
二、整體感知,初步探究
1. 列出重點字詞,請學生讀準字音、辨清字形、明確詞義
彌漫眼梢愜意 汀 蘸 .....
縷 口頭禪 碩士參差不齊 ....
2. 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總結課文大意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通讀了全文,從題目《竹影》來看,這像是一篇寫景文,但是他其實是一篇敘事文,注重寫人物的活動。我們需要找到一篇敘事文的幾個要素:時間、人物、地點、事件。需要注意的是,文中說明的事件由兩部分組成,也就是說有兩個主要事件。下面我請同學試著用第一人稱的口吻一句話概括出課文的大意,注意說明以上四個要素。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在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我和小伙伴們在水泥地上畫竹影,爸爸看到后給我們講解繪畫知識。
(邊總結邊板書)
我們畫竹影
爸爸 繪畫知識
1.發(fā)現(xiàn)游戲之趣
師:我們伙伴從描畫竹影的游戲里發(fā)現(xiàn)了哪些趣味呢?請同學們快速略看(1-3段),引導回答:
①細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頭上出熱氣
、谌A明描自己的影子,像一只青蛙
、郛嬛袢~的影子
師: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描畫的竹的影子像什么?
生回答。
師總結:文中一到了立軸、《芥子園畫譜》、吳昌碩,這些都是國畫的象征。
文中的我和小伙伴們最先發(fā)現(xiàn)了游戲的趣味,又發(fā)現(xiàn)了游戲與國畫的相同,那么國畫究竟要怎么畫,這個問題是由誰來解答的呢?
生:爸爸。
2.領略國畫藝術之美
師: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幾個提問,讓讀者能跟著文中的“我們”一起去提出問題,獲得答案,那么同學們能不能找出來文中的“我們”都提出了哪些問題?
生答。
師點撥總結:
①管夫人是誰?
②馬的確難畫,竹有什么難畫呢?照我們現(xiàn)在這種描法,豈不很容易又恨好看嗎? ③竹為什么不用綠顏料來畫,而常用墨筆來畫呢?用綠顏料撇竹葉,不更像嗎? 請學生找出每個問題爸爸的回答。
教師展示兩幅西洋畫,請學生談談感受,可采用課本上的句子。
再展示竹的照片與中國畫的竹,總結出中國畫的特點:有神氣。
邊總結邊板書:
我們 畫竹影 童趣童真
爸爸 善于引導 繪畫知識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課文寫“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滿了童趣。你覺得哪些描寫最生動?為什么?
1、天空好像一盞乏了油的燈,紅光漸漸地減弱。我把眼守定西天看了一會兒,看見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細微,但有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
“一跳一跳”寫出了霞光將消失的動態(tài);“細微”是指太陽一跳一跳的幅度小,變化不大; “迅速”指太陽下落的節(jié)奏快,速度快;“不可挽救”形容夕陽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極其快的速度下山的情形,含有不可逆轉的意思。
2、原來月亮已在東天的竹葉中間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變成寒色,由長音階變成短音階了。
形象地說明太陽落山之后,月亮升起,院子里的光線由明轉暗,天氣由熱轉涼的變化。由暖色調轉為冷色調,院子里的光景如同樂曲一般由熱鬧的“長音階”轉為冷清的“短音階”。整句運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手法。
3、門口一個黑影出現(xiàn),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
把人影比做青蛙,充滿童趣,形象地表現(xiàn)了黑影的形狀。
四、創(chuàng)設情境,提升感悟
1.展示手影圖片,請學生感受手影藝術的魅力
2.生活中還有哪些游戲是藝術的起源?列出來討論。
五、課堂小結
豐子愷的藝術創(chuàng)造與兒時畫竹影的經歷息息相關,不單單是爸爸教給了他很多繪畫知識,更是那份童趣使他一直保持著童真的繪畫風格。學習這篇課文,我們能夠學習到西洋畫和中國畫的區(qū)別,知道了中國畫的特點,更能學習到藝術美就蘊含在童稚活動中,學完本課后,我們可以帶著藝術的眼睛去感受身邊的活動,或描或畫,再加上神氣的加工,一定會成為生活中的藝術家。
【小學《竹影》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竹影》教學設計08-15
竹影的教學設計08-29
小學語文《竹影》教學設計10-24
《竹影》教學設計模板08-17
《竹影》的教學設計范文06-24
《竹影》教學設計范文09-12
《竹影》優(yōu)秀教學設計08-27
《竹影》精品教學設計08-05
豐子愷竹影的教學設計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