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级免费看,特黄特色大片免费观看播放器,777毛片,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欧美三级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人人澡人人草

論語教學設計

時間:2025-02-01 15:07:22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論語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教學設計

論語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論語>十二章》是文言語錄體?鬃蛹捌涞茏訛槲覀冴U釋了對今天的學生仍有指導作用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還有道德修養(yǎng)和為人處世之道。《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語文教學的總目標之一。而這一目標的達成主要依靠對文言文的學習。本課涉及的《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倡導。

  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二章》,著重敘述了求知態(tài)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nèi)容。這三方面內(nèi)容均歸屬于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范疇。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說過:“教育就是養(yǎng)成好習慣!敝Z言學家呂叔湘先生也曾說過:“在語文教學上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因此,本文旨在讓學生深刻理解語言含義,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深入養(yǎng)成教育。

  【教學目標】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正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背誦課文,積累語言。

  2.品味語言,感受《論語》的魅力,體會其中倡導的修身和為學之道。

  【教學重點】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

  2.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掌握關(guān)于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的名言警句。

  【教學難點】

  領悟《論語》的深刻內(nèi)涵。品味語言,感受《論語》的魅力,體會其中倡導的修身和為學之道。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

  2.理解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了解作品

  師:人們常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不僅作為一種導向,更作為一種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國人的血脈,隨著時代跳動的脈搏,流淌不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論語》十二章。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孔子和《論語》。

  課件出示: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與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稱“孔孟”,被后世尊為“圣人”。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人?鬃又R淵博,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chuàng)者,為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萬世師表”,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人物。

 。2)《論語》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寫,以語錄體和對話體為主,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經(jīng)典著作。

  《論語》以語錄體為主,只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說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huán)境和說話的對象;也有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做的回答;還有敘事體,其中有一點情節(jié),但也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論語》首創(chuàng)語錄體寫法,格言警句,美不勝收。我們耳熟能詳?shù)某烧Z“不恥下問”“溫故知新”“學而不厭”“舉一反三”“見義勇為”“當仁不讓”“盡善盡美”“舍己為人”等都出自其中。

  師:我們今天學習的《〈論語〉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薈萃,大體可以分為“修身”“治學”兩大類。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要完成兩個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意。我們分三步進行:朗讀,解讀,吟誦。

  【設計意圖】介紹孔子及《論語》的相關(guān)知識,讓學生初步感受《論語》魅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為課文學習做準備。

  二、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1.借助資料,讀準字音

  2.范讀學讀,讀準節(jié)奏

  師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課件出示課文朗讀節(jié)奏劃分。

  課件出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稙檎罚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队阂病罚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妒龆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保ā蹲雍薄罚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ā蹲雍薄罚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保ā蹲訌垺罚

  3.自由練讀

  朗讀提示:

 。1)字正腔圓!白终本褪亲忠魷蚀_,“腔圓”就是發(fā)音飽滿。

  (2)抑揚頓挫。讀準節(jié)奏,注意語速語調(diào)。

  4.指名朗讀

  教師指名學生朗讀,并點評。

  【設計意圖】理解文言文,首先要讀準文言文。從朗讀開始進入課文學習,通過朗讀,感受《論語》語錄體的特點,培養(yǎng)文言語感,初步感知文章內(nèi)容。

  三、借助注釋,疏通文意

  1.理解重點詞語

  課件出示:

 。1)通假字

 、俨灰嗾f乎(同“悅”,愉快)

  ②吾十有五(同“又”,用于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

  (2)詞類活用

 、賹W而時習之(名詞作狀語,按時)

 、谖崛杖∥嵘恚ㄐ稳菰~作狀語,每天)

  ③溫故而知新(形容詞用作名詞,“學過的知識”“新的理解和體會”)

 、芎弥卟蝗鐦分撸ㄐ稳菰~的意動用法,以……為快樂)

  ⑤飯疏食,飲水(名詞用作動詞,吃)

 。3)古今異義

 、倏梢詾閹熞樱ü帕x:可以憑借。今義:表示允許或能夠。)

  ②飯疏食,飲水(古義:粗糙。今義:事物之間距離遠,事物的部分之間空隙大。)

 。4)一詞多義

  不亦樂乎(形容詞,高興)

  樂

  回也不改其樂(名詞,樂趣)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快樂)

  學而時習之(代詞,指學習的內(nèi)容)

  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詞,指學問和事業(yè))

  曲肱而枕之(代詞,指胳膊)

  擇其善者而從之(代詞,指優(yōu)點)

  2.理解重點句子

  課件出示:

 、儆信笞赃h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愉快嗎?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趯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會疑惑。

 、廴诵校赜形?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譯文: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選取他們的優(yōu)點而學習,如果也有他們的缺點就加以改正。

  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莶⿲W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廣泛學習且能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fā)問,思考當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3.針對性精講

  4.翻譯全文,貫通文意

  5.齊讀課文

  師:同學們,《論語》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下面,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再一次誦讀本課。(生齊讀課文)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進行默讀,圈出難以理解的字詞,再借助文下注釋、工具書和老師提供的重點詞語、句子的解釋,自主譯讀課文。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引導學生貫通文意,達到準確理解全文意思的學習目標。

  四、布置作業(yè),課外鞏固

  熟練背誦本文。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品味語言,感受《論語》的魅力,體會其中倡導的修身之法和治學之道。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檢查課文背誦

  2.導入

  師: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理解了本文的大意,今天讓我們繼續(xù)探究這十二章內(nèi)容中所蘊含的修身之法和治學之道。

  二、分章概括,整體感知

  師:通讀全文,用自己的話概括每一章論述的問題是什么。

  預設

  課件出示:

  第一章:第一句講學習方法,第二、三句講修身做人。

  第二章:闡述自省以提高自我修養(yǎng)的觀點。

  第三章:講的是不同年齡階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討論學習方法,說明了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

  第五章: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guān)系。

  第六章:贊揚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zhì)。

  第七章:講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

  第八章:講的是當“富”與“義”發(fā)生矛盾時,寧愿貧賤而堅守“義”。

  第九章:前兩句講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彌補不足。后兩句講的是要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對照別人的缺點修正自己的缺點。

  第十章:對時間流逝、生命短暫的嘆息,說明要學會珍惜時間。

  第十一章:講的是要堅守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章:說明一個人要有大志,還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較大的收獲。

  三、分類品析,探究哲理

  師:《〈論語〉十二章》章章精粹,有教我們修身的,有教我們治學的,我們把它理一理,請同學們在書上批注標示,將文中的哲理句子分類歸納到“治學”“修身”兩類里。

  預設

  課件出示:

  治學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方法)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習方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態(tài)度)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習態(tài)度)

  修身篇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為人處事)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道德修養(yǎng))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自我修養(yǎng))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個人修養(yǎng))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道德修養(yǎng))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道德修養(yǎng))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道德修養(yǎng))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道德修養(yǎng))

  【設計意圖】將零散的“語錄”分類歸納,既整理了思維,啟迪了思考,也為進一步體會文中倡導的修身和為學之道做了準備。

  1.品讀“治學篇”

  (生根據(jù)課件,一齊吟誦“治學篇”)

  (1)思考: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guān)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預設

  在新知與舊知的關(guān)系上,孔子認為“溫故”可以“知新”,“溫故”“知新”的人可以當老師。這里,孔子強調(diào)的是“知新”,是一種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guān)系上,孔子認為要“學而時習之”。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復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2)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guān)系上,孔子是怎樣認為的?

  預設

  在學與思的關(guān)系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jié)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疑惑。

  在學與問的關(guān)系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比自己多、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比自己少、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

 。3)結(jié)合自身談一談:你最欣賞的“學習之道”是哪一句?它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預設

  示例一:我最欣賞“溫故而知新”。溫習舊知識,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這需要在溫習的時候有所思考,有所領悟。所以,我們在復習的時候,要獨立思考,從舊知識里獲得新的體會。

  示例二:我最欣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一味空想而不去踏實學習就會疑惑不解。所以,學習和思考要結(jié)合起來,才能深入理解,有所領悟。

  示例三:我最欣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樂之”才能全身心地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見,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要提高學習興趣,全神貫注投入學習。

  示例四:我最欣賞“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個人都有缺點和優(yōu)點,我們要虛心向他人學習,時刻關(guān)注身邊的人與事,從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

  【設計意圖】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整理、思考、交流,逐步消除學生與經(jīng)典的隔閡,拉近典籍和現(xiàn)實的距離,帶領學生深入領會“學習之道”,吸取其中的有益營養(yǎng),古為今用。

  2.品讀“修身篇”

 。ㄉ鶕(jù)課件,一齊吟誦“修身篇”)

  師:在“修身篇”里,有孔子及其弟子自述的修身進德之法。我們來品析一下這幾句話的意思。

  課件出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孔子的進德修業(yè)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曾子的自我修養(yǎng)的方法是什么?子夏的求“仁”途徑又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ㄉ涣髅鞔_)

  預設

  孔子的進德修業(yè)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十五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階段,五十到六十歲是安心立命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guī)則融合為一的階段。

  曾子的自我修養(yǎng)的方法是加強自我反省。

  子夏求“仁”的途徑是“博學”“篤志”“切問”“近思”,就是廣泛學習,堅定志向,提出疑惑,聯(lián)系實際思考自我。

 。2)從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ㄉ涣髅鞔_)

  預設

  進德修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道德的修煉需要自我學習,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約束內(nèi)化為對自己的自覺要求。當思想與言行統(tǒng)一,能自覺遵守道德規(guī)范時,就達到了極高的道德境界。

  (3)“品德是最高的學位!泵靼琢诉@些道理,你準備怎樣開啟自己的修身之路呢?

 。ㄉ(lián)系自身實際,各抒己見)

  預設

  堅定志向,加強學習,加強自我反省,等等。

  【設計意圖】這一教學板塊,精心整合了教學內(nèi)容,細致地安排了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以吟誦、品議的方式逐步理解經(jīng)典的思想核心,讓學生成為課堂有序?qū)W習活動的主體,使其在活動中啟迪思維,涵養(yǎng)心靈,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我運用了板塊式教學思路,第一節(jié)課分三步(“朗讀—解讀—吟誦”)落實第一個教學目標“學習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正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背誦課文,積累語言”;第二課時通過分類品讀落實第二個教學目標“品味語言,感受《論語》的魅力,體會其中倡導的修身和為學之道”。

  【疑難探究】

  《論語》里的“為學之道”有哪些?

 、訇P(guān)于學習的態(tài)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guān)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队阂病罚┢浯,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第三,專心致志,知難而進?鬃釉唬骸笆恐居诘溃鴲u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保ā独锶省罚┩瑫r,他還認為追求學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敢于知難而進,“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保ā队阂病罚┛鬃用銊钊角笠y而進,只有這樣才能得道。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的人。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鬃釉唬骸叭诵,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的學習精神。

 、陉P(guān)于學習的方法?鬃釉诤偷茏拥慕徽勚卸嗵幪峒皩W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diào)學思結(jié)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另外,孔子還非常重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學而》),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坳P(guān)于學習的內(nèi)容?鬃又鲝垖W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yǎng)、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nèi)容對于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孔子在重視博學的同時,也強調(diào)學習要抓根本的東西。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保ā缎l(wèi)靈公》)這里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說明自己的“多學”是相對的,在多學的基礎上,是用一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的,這個道理就是學習的根本,學習重在抓住根本。

 、荜P(guān)于學習的目的?鬃诱J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保ā妒龆罚┯纱丝梢姡x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應用,在于實踐,在于“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關(guān)于這一思想,在孔子的學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現(xiàn)出來。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保ā蹲訌垺罚┮簿褪钦f當官時有余力就應該學習,學習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這一思想實質(zhì)上也體現(xiàn)了學與用的關(guān)系,也體現(xiàn)了孔子辦私學的目的,即通過教育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讓他們直接登上政治舞臺或做教師培養(yǎng)政治人才。當然,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的也在于對道義、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更值得注意的是,孔子還提出了“為己之學”的學習目的,所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

論語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能獨立掃除文言文閱讀障礙;了解孔子與《論語》的相關(guān)知識;懂得誦讀是閱讀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堅持在獨立自主、合作交流中,以誦讀為主的學習方法中掌握閱讀文言文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中國悠久、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并積極掌握并運用其中的一些學習方法。

  【教學設計】

 。、由介紹孔子和趙普(宋開國丞相)“半部《論語》(是我國現(xiàn)存的最早全部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治天下”一事導入。

 。病u進學習文言文的閱讀方法:

 、 認讀課文,落實字音:

 、 朗讀課文,標記需要注意的字音。

  ② 學生思考如何校正字音(生字詞:矣,慍,弘,柏,罔,殆,誨;多音字:論語,三省吾身,不亦樂乎,傳不習乎,任重而道遠,曾參;通假字:“不亦說乎”的“說”,“誨女知之乎”的“女”,“是知也”的“知”)?

 、 大聲朗讀課文。

 、 析讀課文,落實詞義句義:

  ① 學法指導:通過看注釋、、上課討論聽講、逐字逐句翻譯,來落實詞義句義?

 、 翻譯概括各則大意。

  關(guān)于學習方法的:學而時習之、吾三日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關(guān)于求知態(tài)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p>

  關(guān)于修身做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在此基礎上,劃分句子的'節(jié)奏,讀出輕重音。

  ④ 結(jié)合文意揣摩練讀,要讀得節(jié)奏鮮明、有氣韻。

 。、表演讀、誦:

  搖頭晃腦地讀,動容地讀,氣韻暢達地讀,陶醉地吟誦……

  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比賽,看誰背得快,看誰背得對。

  4、聯(lián)系課文和自己生活,談談對《論語》中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以及修身做人的建議的理解。

  5、課外拓展,交流積累的其他語句: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丁⒉贾米鳂I(yè):

 、 熟練背誦課文。

 、 課外閱讀《論語》。

論語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教學內(nèi)容是《論語》第七章《述爾》中的第二章,即: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這一章,既是孔子自道自話,也是孔子一生的寫照,正因為孔子有這樣的態(tài)度和境界,才成就了他為至圣先師,成為最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所以,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蘊含深厚,包容寬廣,對人生會有深刻的啟迪,所以應該很好地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受益終生。

  【教學分析】

  教學內(nèi)容分析:本章教學雖是一句話,看似簡單實意深刻,如何使簡單變豐富,化深刻為淺顯,這是我教學設計中的思考。為此,我教學中采取了這樣幾種做法:一是用《論語》學《論語》,即:有時引用已經(jīng)學過的《論語》句子,來理解新句子,使學生溫故而知新,這樣學生會覺得很輕松;有時擴展《論語》中其他與本章相關(guān)聯(lián)的新句子,來豐富對本章的理解,學生會覺得很新奇刺激,富有挑戰(zhàn),所以,表面重點是學一個句子,其實同時也學習了解了一些其他的句子,大大豐富了教學內(nèi)容,拓展了思維空間。二是多處采用故事教學的方式,寓教于樂,化難為易,學生會很喜歡,會在身心愉悅中有所感悟和收獲。三是采用古今結(jié)合、教材與學生生活相結(jié)合的方式,深入淺出,難點迎刃而解,如:理解“靜定”的一種境界,我就結(jié)合了孩子們非常喜歡的《功夫熊貓》的一些情節(jié)來詮釋和引領,學生非常喜歡,理解也變得輕松愉悅。四是采用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印象深刻。

  教學對象分析:學生一二年級曾學過《弟子規(guī)》,目前已經(jīng)學過一些《論語》內(nèi)容,對孔子及《論語》有了一定的了解,對古文也已有了一些感悟理解能力。而句中的“學而不厭”和“誨人不倦”又是現(xiàn)在我們常用的成語,有的學生可能不陌生,所以學起來,同學們應該是很喜歡。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論語》第七篇《述爾》中的第二章,了解孔子一生的學習和治學態(tài)度方法風格及謙虛好學的品格;

  2、進行國學知識積累,學習感悟理解古文的能力,豐厚底蘊,為學生將來對中華國學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3、學習孔子的情懷及品格,培養(yǎng)學生快樂學習的品質(zhì),為學生的可持續(xù)學習和終身學習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積累知識,學習品格,培養(yǎng)態(tài)度和品質(zhì)。

  難點:如何化難為易使學生輕松理解句子含義及其思想品質(zhì),并潛移默化受到熏陶,學習孔子的品格,形成自己的品質(zhì)。

  【教學準備】

  視頻電影課件、視頻動畫課件,文字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自然入課

  1、背誦已學過的章句。

  2、自然引入:同學們真了不起,已經(jīng)記住了這么多《論語》章句!相信孔老夫子對你們的努力一定會非常感謝和欣慰的。本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穿越,回到孔子的課堂,聆聽孔夫子的教誨。

  (設計意圖:這樣開課,簡單直接,讓同學們帶著一點成功和自豪去學習新知識,學生會充滿信心和激情。)

  二、新授

  1、師板書,請學生仔細看,在心里默讀。

  板書: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指讀,強調(diào)“識”的讀法為(zhì)及字意(記。。強調(diào)“誨”和“倦”的讀音。

  3、理解“默而識之”的意思。

 。1)“默而識之”的意思。

 。2)為什么孔子說要“默”而識之呢?(而不是“讀”而識之或“學”而識之等等呢?)

  (3)深入體會“默”字。

 。◣煾鶕(jù)學生回答后引領:表面理解是告訴我們靜靜的默不作聲的學習并記住所學的知識,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要靜下心來,沉下心來,這樣你就會全神貫注,調(diào)動你你內(nèi)心所有的能量,那么,你原來記不住的你現(xiàn)在就會記住,你原來迷惑不解的你現(xiàn)在就會豁然開朗,你原來覺得很困難的事也許現(xiàn)在就會迎刃而解……

  此處觀看電影《功夫熊貓2》中片段,結(jié)合其中的兩段,即浣熊師父教育熊貓如何靜下心來,調(diào)動內(nèi)心巨大的潛能,來使自己達到武功的最高境界,以及最后功夫熊貓如何悟透了師父的教誨,面對孔雀沈老爺最強大的攻勢,如何使自己靜下心來用武術(shù)的最高境界徹底摧毀他們的情節(jié)來談。)

  教師總結(jié):所以說,“靜下心來”不光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方法,更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會是你的內(nèi)心無比強大,這種內(nèi)心的力量發(fā)乎于外會使你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

  (3)先來“默而知之”記住這四個字。(其實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你也可以擴展開來用于其他方面。)

 。ㄔO計意圖:上述環(huán)節(jié),由字義到句子字面義,再到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再到聯(lián)系學生最喜歡的動畫電影,深入顯出,寓教于樂,學生會在自身的體驗中,在觀看劇情的愉悅中,理解文意,參悟道理。然后老師給予總結(jié)升華,水到渠成,激發(fā)能量。)

  師過渡:孔子為什么能做到“默而知之”呢,這其實體現(xiàn)了孔子的一種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更體現(xiàn)了他的一種學習情趣,學習境界,這種境界,就是快樂的學習境界,他學習的時候總是樂在其中,即陶陶然,其樂無窮也,從來不會厭倦。

  那么他的這種態(tài)度在這句話當中也說得很明白,那么哪個詞說的就是我剛才說的這個意思呢?

  4、理解“學而不厭”

 。1)指生說詞語意思。

 。2)結(jié)合以前學過的句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體會。

 。3)師講“葉公問子路”的故事。(教師結(jié)合這段話,即: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眮碇v解孔子快樂學習的態(tài)度。)

 。4) 視頻播放孔子的故事《韋編三絕》,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記這個成語。

 。5)教師結(jié)合『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薄贿@句繼續(xù)體會。

 。ㄔO計意圖:這段環(huán)節(jié)主要結(jié)合有關(guān)孔子的故事,通過學生已有知識、教師講解和看視頻的方式,進一步引導學生品味學習孔子快樂學習的品質(zhì),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快樂學習,快樂人生的教育。)

  師過渡:易中天說:孔子一生的學習可以概括成這樣幾個特點:博學、好學、活學、樂學?鬃硬还獍炎约簩W習當作是無比快樂快樂的事,而且,他還把“教書育人”當作是無比快樂的事,他樂淘淘的做了一輩子教書先生,

  5、 學習“誨人不倦”。

 。1)理解詞語意思。

  (2)教師渲染:(從孔子弟子之多,年齡性格之異,教學內(nèi)容之廣,孔子皆循循善誘,因材施教這些方面來渲染。)

 。3) 故事:朽木難雕(孔子罵宰予)

  A、課件出示: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朽,于予與何誅!弊釉唬骸笆嘉嵊谌艘,聽其言而信其行,今之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B、理解這段話的意思。

  C、了解成語,課件出示:朽木難雕、朽木不雕、朽木不可雕、朽木糞土。

  D、擴展孔子的教學風格:孔子的教學有時很嚴肅,像這樣批評宰予;有時又是十分風趣和快樂的,此處引用《論語》中第十一·《先進》篇中關(guān)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章,了解孔子教學課堂的和諧愉悅民主人性率真……

 。ㄔO計意圖:此部分教學主要結(jié)合孔子罵宰予的這段故事和孔子平時教學的一些特點,通過教師講解和學生嘗試思考的方式來理解孔子的.教學風格,進一步感悟大師的風范。文字課件的出示,使之作為豐富教學的內(nèi)容,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古文的特點及趣味,了解成語的源頭,激發(fā)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為將來的可持續(xù)學習和快樂學習培養(yǎng)態(tài)度和品質(zhì)。)

  6、學習:“何有于我哉?”

 。1) 學生根據(jù)上述學習評價孔子。

 。2) 理解“何有于我哉?”的意思。

 。3) 從這句話中理解孔子的謙遜與反思,學習他在反思中學習,在學習中反思的精神。強調(diào)反思對于我們修身養(yǎng)性方面的重要意義。(如,教師在課后的反思,會有利于今后更好的教學等等,也可以結(jié)合曾子的《吾日三省乎吾身》等)

 。ㄔO計意圖:此部分教學作為次要內(nèi)容,旨在了解孔子做學問的一種謙遜和精進,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

  三、 回顧全句,總結(jié)。

  1、說說全句的意思。

  2、朗讀全句,背誦全句。

  3、激勵教育:師:把此句話送給學生當做“座右銘”,按此去做,將來一定會成為優(yōu)

  秀的學者,也許會成為了不起的偉人,也許會成為流芳千古的圣人。但也許你不會成為什么什么重要的人,但我相信你今后學習一定是快樂的,做人做事一定是快樂的,那么你的人生一定是快樂的。最后,讓我們一起牢牢記住這兩成語,出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ㄒ髡b三遍)

 。ㄔO計意圖:此處這樣設計旨在讓學生強化記憶,背誦在心,然后老師強化激勵,使學生有個認識的高度和銘記,終生受益。)

  四、布置作業(yè):

  請學生自己閱讀《論語》找一找書中記錄有關(guān)孔子學習和教學的章句,選擇一兩句你喜歡的背下來。

 。ㄔO計意圖:教是為了對學生有個引領,督促學生主動閱讀,進而形成愛閱讀愛思考愛積累的學習品質(zhì),這非常重要。此環(huán)節(jié)設計,目的正在于此。)

  【板書設計】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好學 zhì 厭煩 厭倦

  樂教 記住

  謙遜

論語教學設計4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了解《論語》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詞語

  2、 理解前五則內(nèi)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3、 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由《論語》和孔子直接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誦讀感知

  1、 學生范讀,讀畢師生評點,明確文言文的朗誦要求

  2、 教師范讀

  3、 學生齊讀

  三、研讀分析

  1、“學而時習”章

 。1)“學”指的是孔門弟子要學的功課——詩、書、禮、樂等,學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嗎?

  不行,還要“時習之”,“習”是實踐,是練習,《〈論語〉十則》簡案,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論語〉十則》簡案》。拖得太久也不行,還要經(jīng)常、按時練習。這里的“學”與“習”有什么區(qū)別?

  好比游泳,先學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學會了,會有什么感覺?(說,高興,同“悅”)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從遠方來,為什么會感到快樂呢?(自由作答,適當引導與學習聯(lián)系起來)

  孔子有門徒三千,來自全國各地,來的時間也不一樣,有早的有晚的.,孔子這句話是對門徒說的,有什么用意?

  (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認為,什么樣的人才配稱作君子?

  (4)這段話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譯時要譯做“不也……嗎”

  (5)這一則談的是什么問題?

  2、“吾日三省”章

  (1)這段話是誰說的?“曾子”是什么人?

 。2)曾子說,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講了三件事,同學們能把三句話翻譯一下嗎?(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

 。3)學生翻譯,教師糾正問題

 。4)講述“曾子殺彘”的典故,問,這個故事大致能照應哪句話?

論語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掌握周、比、矜、斯、責、舉、道等詞在文中的含義,重點辨析周、比、黨等詞一詞多義現(xiàn)象。

  2.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動詞活用現(xiàn)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擇友、處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觀點。

  4.聯(lián)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際交往原則;思考孔子的人際交往觀在當今社會的時代意義。

  【文化內(nèi)涵】

  1、理解孔子在察人、擇友、處事、待人方面的觀點;

  2、聯(lián)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際交往原則;

  3、深入闡發(fā)“君子”的含義;

  4、思考孔子的'人際交往觀在當今社會的時代意義。

  【課時建議】

  三課時

  教學步驟一:疏通文意,背誦課文

  1、疏通文意:

 。1)學生自學注釋和譯文(可在預習中完成)。

 。2)教師適當補充課本沒有給出的注釋,點出重點詞匯,疏通文意(插入完成課后第四題)。

 。3)學生質(zhì)疑,教師答疑。

  2、指導誦讀:

 。1)老師示范背誦,明確背誦要求。

 。2)組織討論:可以將哪些內(nèi)容相似的句子放在一起背誦?

 。3)鼓勵學生采取分組競賽形式當場速背,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學步驟二:深入理解,闡發(fā)內(nèi)涵

  學生討論:將本章節(jié)內(nèi)容分為“察人、擇友、處事、待人”四方面,先概述各方面主要觀點,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啟發(fā)最大的章節(jié)旁邊寫評注或隨感,小組討論交流,派代表發(fā)言。

  察人(1、2、3、4、5章)

  擇友(6、7章)

  處事(12、13、14章)

  待人(8、9、10、11章)

  注:此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自由發(fā)言與老師講解應結(jié)合進行。

  老師講解應是對文化內(nèi)涵的深化——講解焦點:多義性、聯(lián)系性、豐厚性。

  多義性:例舉“久而敬之”的多義理解。

  聯(lián)系性:例舉“處事”章應與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際交往原則聯(lián)系。

  豐厚性:例舉“察人”章中可補充孔子對“君子”的評判與見解。

  教學步驟三:聯(lián)系現(xiàn)實,拓展延伸

  1、聯(lián)系《論語》中其他和本課內(nèi)容相關(guān)的語錄,更廣泛的整體理解文化內(nèi)涵。如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論語》原文非常簡約,可以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人生體會,深入討論內(nèi)涵,將原文具體化。如:517子曰:“晏平仲善于人交,久而敬之!弊寣W生從生活中體會如何與人交往,讓人“久而敬之”。

  3、聯(lián)系實際,生動理解《論語》在今天的意義。用《論語》具有的警醒意義的話反思我們的言行,鞭策我們進步。如:1517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以此反思自己的集體生活。

  注:活動應充分體現(xiàn)儒家注重內(nèi)心修養(yǎng)的精神,鼓勵學生反省自我,反思生活,不可泛泛而論。

 。ㄐ问剑悍纸M討論,就某一論題設正反方辯論,寫小論文。)

論語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論語》的有關(guān)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3.學會朗讀背誦文言文,掌握學習古文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jīng)典的原創(chuàng)精神。

  2. 聯(lián)系自身學習經(jīng)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nèi)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并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激發(fā)熱愛民族經(jīng)典文化的熱情。

  課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

  重點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jié)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激發(fā)熱愛民族經(jīng)典文化的熱情。

  難點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yǎng)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教法誦讀法、合作探究學習法;分類整理歸納法。

  教具 學具PPT

  教學程序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學生默寫《論語》第一、二、三則

  二、初讀第四至第八則,掃除語言障礙

  三、探究學習、理解并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理解并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教學步驟】

  一、學生默寫《論語》第一、二、三則

  二、初讀第四至第八則,掃除語言障礙

  罔(wǎng) 殆(dài) 簞:(dān) 曲肱(gōng)

  1.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diào)、停頓等。

  2.學生自由朗讀,齊讀。

  三、探究學習、理解并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第四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1.結(jié)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故:學過的知識;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可:可以; 以憑借; 為:做。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fā)現(xiàn)。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nèi)容。

  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diào)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fā)現(xiàn),才“可以為師”。 “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4.朗讀、背誦。

  第五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1.結(jié)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有害。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nèi)容。

  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guān)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學習和思考相結(jié)合,才能有所得。

  4.朗讀、背誦。

  第六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1)食,一瓢飲,在陋巷(2),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3)。賢哉回也!(《雍也》)

  1.結(jié)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1)簞:音dā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 (2)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

  (3)樂:樂于學。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孔子說:“賢德啊,顏回!一簞干糧,一瓢涼水,居住在簡陋的巷子里,換了別人一定不堪忍受這種貧困憂苦的生活,但是顏回啊,從來不知因此而改變自己好學樂善的快樂。賢德啊,顏回!”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nèi)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稱贊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里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里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此章孔子回環(huán)曲折,一說兩嘆,高度贊揚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貴品質(zhì),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傳很廣,幾乎婦孺皆知。

  4.朗讀、背誦。

  第七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1.結(jié)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知:懂得、了解; 好:喜歡; 樂:以……為樂。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nèi)容。

  這里,孔子強調(diào)了學習興趣的重要性:有了濃厚的興趣,我們才會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這里沒有具體指懂得什么,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鬃诱沁@一點的身體力行者,孔子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即為明證。

  4.朗讀、背誦。

  第八則 子曰:“飯疏食(1)飲水,曲肱(2)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妒龆罚

  1.結(jié)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1)飯食,飯,這里是“吃”的'意思,作動詞。疏食即粗糧。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彎著胳膊。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nèi)容。

  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于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飯蔬飲水:后因以“飯蔬飲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貧樂道的生活。

  4.朗讀、背誦。

  【作業(yè)布置】

  復習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板書設計《論語》十二章 學習方法

  學習態(tài)度

  修身做人

  教學反思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多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會按節(jié)奏讀,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fā)是很大的。把《論語》與生活結(jié)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她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xiàn)實生存的智慧。

論語教學設計7

  【設計理念】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論語·問孝》。

  2、了解《論語》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至今讀《論語》的人生生不息。

  3、結(jié)合《論語·問孝》的言論,能說出自己對“孝”的理解;結(jié)合課堂上的討論,初步正確地把握“孝”,能夠關(guān)注生活細節(jié),懂得用自己點滴的行動向長輩表達孝敬。

  【教學重難點】

  通過課堂上的討論,初步形成正確的對“孝”的認識,能夠關(guān)注生活細節(jié),懂得用自己點滴的行動向長輩表達孝敬。

  【教學準備】熟讀《論語·問孝》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預熱:

  1、出示圖片,自由交談。

  出示孔子圖片,生簡介孔子、《論語》!景鍟赫撜Z】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論語》,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

  2、觀看視頻,切身感受。

  ①師:2005年9月28日,全世界舉行了紀念孔子誕辰活動,這說明孔子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2008年的奧運會上,我們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論語的思想精髓和孔子的魅力!静シ乓曨l】

  ②同學們,我們今天一起重溫了2008年奧運會盛典的一個片段,從你們專注的眼神中,老師知道,你一定有話說?(你看到了什么?你聽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凵涣。

  很震撼,吟誦的是論語,感受到漢字的博大精深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等。

  一、猜漢字,明字理

  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下面老師出示幾個漢字,看看誰能快速猜出是什么字。

  出示:“子、老、孝”象形字,生猜。

  子:像一個嬰兒,他的腦袋很大,舉著小手,樣子很可愛。是什么字呢?

  老:像一個駝背、伸手、扶杖、頭戴大帽的老人。會是什么字呢?

  孝:像一位面朝左、長著頭發(fā)的駝背老人,身前一孩子,扶持著老人!景鍟盒ⅰ

  小結(jié):“孝”——會意字,上部是“老”的省形(省去“匕”,拐杖形),下面是“子”,會意為孩子攙扶老人在行走。百善孝為先,孝從敬愛老人始。

  真是:老字省匕空下邊,年老力衰步履艱;

  子孫上前相攙扶,敬愛長輩孝為先。

  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跟隨孔子一起學習孝道。

  二、自由讀,讀流利

  1、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匯報讀。請四名學生讀,每人讀一句

  3、讀后評價。(正確、流利)

  師:讀古文,僅正確、流利還不夠,還要讀得有節(jié)奏。

  4、師范讀。生再自由讀,師個別指導。

  5、生個別讀、帶讀。

  6、師譯生齊讀(男、女)

  7、師生共讀。(師讀敘述,生讀孔子話)個別、齊讀

  8、挑戰(zhàn)讀。全班推薦最好的學生讀(表揚學生,獎勵配樂讀)

  9、配樂讀。 “臥虎藏龍”,跟隨古琴曲一起讀

  師:你們的誦讀把我?guī)Щ亓舜呵飼r期,拉回了孔子時代。如果時代倒退兩千多年,你們也一定是“孔門七十二賢”。

  三、悟中讀,知大意

  【一】出示“背井離鄉(xiāng)”圖,你看到了什么?想起了哪則論語?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1、個別讀

  2、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悟中讀。

  3、齊讀。男生:孝敬父母的`好男兒 女孩:孝敬父母的乖乖女

  【二】出示“喂養(yǎng)圖”,它讓你想起了哪則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1、生讀

  2、談談你是怎么理解的?母親噙著淚水,病在兒身,痛在母心。

  3、會背這句嗎?齊背。

  是呀,孔子告訴我們,不要讓父母為我們的遠行擔憂,不要讓父母為我們的疾病擔憂,我們要關(guān)愛父母。 【板書:愛】

  【三】出示“不孝圖”,再看這幅圖,你想說什么?它讓你想到了哪則論語?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1、根據(jù)圖,試著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2、齊讀。

  要是不孝敬父母,和養(yǎng)犬馬有區(qū)別嗎? 【板書:敬】

  【四】出示“中國好人榜吳秀琴圖片”,播放視頻。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1、這個女孩,你們認識嗎?讓我們跟隨一則報道了解她。

 。úシ乓曨l)讓你想起了哪則《論語》?個別讀,齊讀。

  2、簡介事跡《用稚嫩的肩膀為母親撐起一片天》。

  同學們,看完這則報道,在小秀琴的身上,我們明顯感覺到這個小女孩儼然一位“小巨人”。雖然只有11歲,雖然身體瘦弱,可小小的秀琴卻為自己的母親撐起一片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孝老愛親的傳統(tǒng)美德。

  3、對比讀:男生捫心自問,你們做到了嗎?男生齊讀;

  女生捫心自問,你們做到了嗎?女生齊讀。

  四、創(chuàng)境讀,明道理

  是啊,孝敬,孝敬,敬才是孝的最高境界。四則論語我們都學完了,那么,在生活中能不能靈活運用呢?

  1、播放新聞萬象“不孝”視頻《老人沒接孫女 遭兒子暴打》

  請看這則視頻,當你看到不孝子,對父親大打出手的時候,我們就會吟起: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2、當我們看到不孝子不給父母好臉色的時候,你就會想起: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3、當我們見父母憂心如焚的時候,我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4、當我們出遠門,牽掛父母的時候,你也會想起: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五、熟讀成誦

  同學們,這幾則論語,你們會讀了,會用了,那么,今天就讓我們將它牢牢地記在腦海中,給大家?guī)追昼姷臅r間,看誰最先將它背下來。

  1、生背誦

  2、匯報交流。個別背、齊背

  六、拓展延伸

  1、典故:望江范永芳《孝思維則》

  清乾隆年間,望江縣長嶺鎮(zhèn)文學村范家前屋曾有一位孝子——范家芳,未滿十歲,在縣學校讀書,他的父親送米供他念書,每次他都留米回家,還經(jīng)常哭泣呻吟;先生責備他,問他為什么悲痛,他說:“父親在田地里辛勤勞動,我卻坐享其成!备赣H生病,想吃棗子,他摸著學校一顆已經(jīng)干枯的棗樹哭泣,果然,枯樹復活,結(jié)出飽滿的棗子,他摘下給父親吃,人人都感到奇怪。他父親病了,他十幾天不脫衣服侍候。乾隆二十五年,其事跡受到皇上旌表《孝思維則》,并于乾隆二十六年,建造孝子門予以表彰。

  范家芳尊老敬老堪為孝子典范,當今仍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讓“孝敬”牢牢地記在了我們心中。

  2、哪一則論語觸動了你的心靈,談一談。(我們應該怎樣盡孝?)

  生自由談。

  師:你們都是大孝子,今天,老師為大家?guī)砹艘欢我曨l,這段視頻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相信也能再一次感動你們!静シ殴鎻V告:媽媽,請您洗腳】

  3、小結(jié)板書。

  同學們,關(guān)愛老人,用心開始;孝敬父母,從我做起。

  4、配樂朗讀《當你很小的時候》

  七、課堂總結(jié)

  同學們,雅言傳承文明,經(jīng)典浸潤人生。希望你們愛上論語,愛上經(jīng)典。下課。

  板書設計:

  論 語

  敬 愛

  孝

論語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讀準字音,明確字義:慍、罔、殆、謂、哉、焉等。

  能力目標:準確誦讀課文,并在理解每一則語錄的基礎上背誦及默寫課文。

  德育目標:引導學生體會十則語錄的深刻內(nèi)涵,帶領他們學習古人高尚的品格。

  【教學重點】

  1、字詞。鼓勵學生課前預習,借助課文注釋及工具書等自行理解、記憶。

  2、語句。引導學生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翻譯并準確表達每則語錄,學習古人可貴的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或為人處事等。

  【教學難點】

  在理解字詞,懂得翻譯的基礎上,能像古人做的一樣。

  【教學課時】兩個課時

  【教學方式】黑板教學

  【課文脈絡】①-③-④-⑤-⑦-⑨-⑩-②-⑥-⑧

  【整體板書】

  學習方法:①②③⑥⑦

  學習態(tài)度:④⑤⑥

  個人修養(yǎng):①⑧⑨⑩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語文第二單元的學習已經(jīng)接近尾聲了。

  問1:還差哪一篇課文沒有講呢?(讓同學生回答《論語》)

  問2:沒錯。那大家看一下課本,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與我們一二單元學過的課文中,形式是不是很不一樣?(讓學生回答形式是文言文)

  問3:對,就是文言文。很多同學很怕文言文啊,覺得根本看不懂它在講什么,但是,要知道,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可不是白白度過的,我們那些先輩,那些古人的智慧,可厲害著呢!要是能學到一些,那受益的肯定是我們吧?

  所以,我們今天就好好學一些我們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說的話,看看他是怎么教育他的弟子的。下面,大家跟著我來朗讀,同時把自己不會的字詞畫下來,邊讀邊思考:到底論文中《論語》十則都講了些什么呢?

  第一課時

  二、集體誦讀,整體感知。

  以領讀的方式,由老師帶領全班同學一則一則地讀,讀完繼續(xù)下一教學環(huán)節(jié)。

  三、孔子及《論語》簡介

  好的,課文讀完了,不過,在正式進入學習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他還被尊為“圣人”,他的學說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甚至被認為“半部《論語》治天下”,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

  《論語》十則的每一則都表達了精深的道理,不僅內(nèi)容豐富,而且語言也很有特色——語錄體,對吧?大家都知道什么叫語錄體嗎?

  當然,大家一定還有很多疑問,比如還是有些字詞的注音和解釋不懂,還是不太理解古人說的話到底有什么深刻含義對不對?沒關(guān)系,我們現(xiàn)在就一起來解答。先看第一則。

  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1、疑難字詞

 、賹W: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tǒng)文化典籍。

 、跁r習時常地復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shù)臅r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傲暋保秆萘暥Y、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叟竺~,朋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苷f(yuè)通“悅”,愉快。

 、萑瞬恢,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⑥慍(yùn)生氣,發(fā)怒。

  ⑦君子這里指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

  2、“而”的用法

 、佟皩W而時習之”:“而”是連詞,表順接。

  ②亦(yì):同樣、也是。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

 、凇叭瞬恢粦C”:“而”表轉(zhuǎn)折,相當于“可是”、“但是”。

  3、翻譯

  孔子說:“學了以后而又時常復習,不也是很高興的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會,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會惱火,不也是君子嗎?”

  4、講解

 、佟皩W而時習之”中,孔子特別強調(diào)“習”的重要和樂趣。“習”不僅指鞏固所學,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第一則完后,跳到第三則先講)

 、凇坝信笞赃h方來”,為何而“樂”?(“樂”因:切磋學問和修養(yǎng)道德。)

 、邸叭瞬恢粦C”句中,怎樣理解“君子”的內(nèi)涵?(我們聽過“君子動口不動手”這句話,由此可見君子有一個特點,那是什么呢?——有修養(yǎng)。問學生:什么樣的人才會動手打架?孔子所說的“君子”很顯然是有修養(yǎng)的,“人不知而不慍”,別人不理解他,他也不跟別人爭得面紅耳赤。這種做人的態(tài)度,是不是值得我們學習呢?)

  5、小結(jié)

  這一則語錄中,“學而時習之”講的是學習方法;“有朋自遠方來”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切磋學問和修養(yǎng)道德;“人不知而不慍”講的是個人修養(yǎng)的問題。

  6板書(簡要提醒學生記下破折號右邊對應的即可)

  學而時習之——學習方法

  有朋自遠方來——學習樂趣

  人不知而不慍——個人修養(yǎng)

  第三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ā稙檎罚

  剛才我們講了“習”的方法,不僅指鞏固所學,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跟第三則談到的意思很相近,我們就先看第三則。

  1、疑難字詞

 、佟肮省保骸芭f”,與“新”相對,此處引申為“舊有的”、“原來的”。

 、谥侯I悟。

 、劭桑嚎梢。

  ④以:憑借。

 、轂椋鹤鳛。

  2、翻譯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卻能有新的領悟,這樣的人便可以做老師了!

  3、講解

  大家知道嗎,外國有一位心理學家叫艾賓浩斯的,他做的研究表明:人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隨后趨于平穩(wěn)。所以,我們同學復習時最好能在遺忘大量開始前進行,這樣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看課文,幾千年前的孔子竟然也知道這個原理,還告訴我們:“溫故而知新!迸f的知識掌握牢固了,還不容易領悟出新的知識嗎?所以啊,同學們在能力范圍內(nèi),最好反復思考、定期復習,這樣容易有所心得,有所體會。這么好的一個方法,大家如今學了一定要會運用才不浪費哦。

  4、小結(jié)

  這一則說的還是學習方法,指出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能領悟新的知識。在這里,“溫故”和“知新”并重,強調(diào)新舊交替的連續(xù)性。

  第四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大家猜一下:把一塊鐵放在門口,那么鐵就會生銹;那如果把一塊金子放在門口,金子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答案是:被偷走。┻@是一個笑話,但通過這個笑話我們也能看出:鐵放久了不用,甚至任憑它風吹日曬,后果將會怎樣呢?沒錯,只能生銹,沒用了。有一句老話說:“刀不磨不生銹,人不學會落后。”呵呵,當然,現(xiàn)在我們有不銹鋼刀啦。不過,這老話也有它的道理,什么道理?——大腦就像刀一樣,不開動腦筋,就會生銹呀。愛迪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可他為什么能發(fā)明那么多東西呢?答案很簡單:他積極思考!這是很重要的原因。

  現(xiàn)在我們看第四則論語。

  1、疑難字詞

 、儇瑁╳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诖╠ài):有害。

  2、翻譯

  孔子說:“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3、講解

  這兩句都包含了“學”和“思”兩個字!皩W”當然是指學習,“思”則是指思考。我們從孔子這句話必須認識到“學”與“思”的關(guān)系。我們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趕緊思考,然后想辦法解決,千萬不能越積越多,否則日子久了,想不迷惑都是不可能的,這就是“學而不思則罔”。

  那“思而不學”呢?愛迪生在青年時候,曾經(jīng)流浪過一段時間,可是他并沒有放縱自己,不理世事。相反,他一直努力讀書、做實驗、研究和工作。倘若他空有滿腦子奇思妙想,卻不懂實踐操作,又怎么能做出奇妙的發(fā)明呢?流浪期間不再思考,不再動腦,對他個人,還是社會都是有害的,是不是?把愛迪生的例子套到孔子另外半句話上,就是“思而不學則殆!

  這樣說,大家理不理解了呢?

  4、小結(jié)

  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態(tài)度,說明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guān)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在學習上,必須注重“學”與“思”的關(guān)系,不能只偏重其一,光“學而不思”,或“思而不學”。

  第五則子曰:“由誨汝(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保ā稙檎罚

  1、疑難字詞

  ①誨(hùi)教導

 、谂╮ǔ)同“你”,人稱代詞。

 、壑▃hì)通“智”,明智。

  ④之:代孔子教的東西。

  ⑤乎:語音助詞。

  2、翻譯

  孔子說:“由!教導你的內(nèi)容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啊!”

  3、講解

  為什么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我不知道可別人知道,我多不好意思說出來啊!一說別人就知道我比別人笨啦!所以自己不知道的,不能說不是不更好嗎?可孔子為什么教導我們要老實承認自己“不知為不知”呢?

  明確:所以我們要“不恥下問”(下:指任何行業(yè)、任何人,只要在某一方面比我們強,向其請教能使我們有所裨益的都行)。那么,對于我們知道的東西呢?是不是要大家一起分享呢?嗯,“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互相交換,那我們就有兩個思想!眲e人不知道,我們更要把自己知道的東西教給別人對不對?好東西就是要一起分享!

  好,按照這個意思,孔子另一句話怎么表達呢?我們來看第七則。

  4、小結(jié)

  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態(tài)度,說明言行要謹慎,不要太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要誠實謙虛,不要不懂裝懂。

  5、板書

  不知:不懂裝懂——不恥下問

  ×√

  第二課時

  第七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p>

  1、翻譯(先解釋一半)

  孔子說:“三人同行,必有我可師法的人在其中;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照著去做,借鑒他們的缺點注意改正!

  2、講解

  問①:大家怎么理解“師”這個字呢?——這個老師當然不是指真正站在講臺上講課的老師,而是我們?nèi)粘I钪校S時隨地,旁邊的人。只要他們?nèi)魏稳说纳砩嫌兄档梦覀儗W習和借鑒的'地方,那他們在那方面就能夠教我們,可以像老師一樣,對不對?

  看看你們周圍,說說,誰可以做你們的老師呢?(隨意點出來,借機夸一下一些同學)

  問②:這樣我們就可以學習別人的長處了對不對?用孔子的話是怎么說的?全班一起把第七則后半句讀完好不好——引出“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ㄟ@時開始以下釋義)繼續(xù):最后一句怎么理解呢?對于別人身上的缺點,我們應持什么態(tài)度?比如,我很愛睡懶覺,睡到日上三竿還不起床,你們要不要學我啊?(學生肯定答“不要”)那你們怎么做呢?引孔子的話:其不善者而改之——借鑒別人的缺點注意改正(自己)。

  3、疑難字詞

 、偕浦干瞄L的(方面),優(yōu)點,長處。

 、诓簧浦溉秉c,不好的(地方)。

  ③焉,相當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④第一個“之”:指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善者;

 、莸诙䝼“之”:指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4、小結(jié)

  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態(tài)度和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向某一處長于自己的人學習。

  5、板書

  善:從之

  不善:改之

  第九則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疑難字詞

  ①歲寒嚴寒時節(jié)。

 、诘虻蛑x。

 、廴缓螅ü沤裨~)然,后。意思是分開來解釋的。然,這樣。后,以后。

  2、翻譯

  孔子說:“時到嚴寒時節(jié),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葉的!

  3、點析常識

  松柏并非不落葉,只是經(jīng)得起風霜,落葉晚且新舊交替無間斷而已。

  4、講解

  毛澤東主席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毛澤東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做好事,不做壞事!睘槿吮阃砂匾粯,松柏久耐霜寒,撐到最后,獨做天地間最盎然挺立的綠樹。君子亦是如此,混跡于濁世,才知道君子之正不與人茍容。我國開浪漫主義先河的人是誰,大家知道嗎——屈原。他死了,抱石投江而死,這是為什么呢?他說:“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一種傲然的品格。人如松柏,松柏如人。我們要判斷一個人是否正直,是否是君子,短期交往恐怕不能將一個人的品質(zhì)看清,因此,我們只有像松柏那樣,歷經(jīng)考驗才能得出結(jié)論。

  5、小結(jié)

  這一則講的是個人修養(yǎng),借松柏之后凋來比喻一種“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君子品格,告訴人們修身做人的道理。

  第十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1、疑難字詞

 、傺栽谶@里指“字”的意思,“有一言”即指“有一個字”。

 、谛兄裾账

 、燮渌『醮蟾啪褪恰八 绷。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2、翻譯

  子貢問道:“有一個字可以終生遵照它去做嗎?”孔子說:“大概就是恕吧?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3、講解

  問①:這一則的中心是“恕”字。同學們可以想出哪些含“恕”字的詞語或成語呢?(讓大家說,然后寫在黑板上)寬恕、饒恕、恕罪、恕我直言、恕不奉陪等等。

  問②:看這些詞,“寬恕、饒恕、恕罪”等,都包含一種什么態(tài)度呢?——有寬廣的胸懷。儒家上指“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再看“恕我直言”——說話人的態(tài)度開始轉(zhuǎn)變,變得不高興了是不是?“恕不奉陪”——說話人已經(jīng)要拂袖而去,要走了對不對?(在黑板上寫下一個“恕”字,擦掉字上半部分的“口”字,改為“女”字,變成“怒”。讓學生理解“恕”與“怒”的轉(zhuǎn)換,其實很簡單)

  我們重新看孔子說的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正理,但如果,“己所不欲,硬施于人”,導致的結(jié)果便很有可能是——“怒”了。

  由此引出結(jié)論: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人與人之間相處,應該遵循平等待人原則。

  4、小結(jié)

  這一則講的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做人要懂得換位思考,在人際交往中遵循平等待人的原則。

  回到第二則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1、疑難字詞

 、偃」糯谟袆幼餍缘膭釉~前加上數(shù)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謀謀劃、籌劃事情。

 、)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坌排f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guī)定相互守信,以調(diào)整人們之間的關(guān)系。意思是:真誠,誠實。

 、軅鳎╟huán)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老師傳授的知識。

  2、點析

 、佟岸钡挠梅ǎ罕眄樈。

  3、翻譯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進行自我反省:替人謀劃事情有沒有盡忠竭誠?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信實相待?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有沒有認真復習?”

  4、講解

  問①:有人知道曾子是誰嗎?請同學起來回答(曾子,即曾參,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孔子的學生)

  問②:由此可見,《論語》的確不只記錄了孔子,還記錄了他弟子的言行?鬃訉W識淵博,教育弟子時循循善誘,教出的弟子當然有不少他的得意門生,曾參就在其中,因而他講的言論也值得我們學習。

  在這句中,他為什么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呢?誰能告訴我,古語中哪個字表示“多次”,哪個字表示“自我檢查”的意思呢?(提示注意“省”的讀音)

  5、小結(jié)

  這一則講的是為人處事和學習應有的三種態(tài)度,其中,“為人謀而不忠乎”講的是做事的態(tài)度,“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講交友的態(tài)度,“傳而不習乎”講學習的態(tài)度。

  第六則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xǐng)也!保ā独锶省罚

  1、講解

  問①:大家讀這一則的時候,有沒有立刻想到哪個人的名字?(任賢齊,學生不懂也可提出來)不論是古人還是今人,仍有不少人喜歡引古語來給孩子起名字。當然了,“任賢齊”這個不一定由此而來,但我們因此想想,以古語起名,是不是能夠寄托父母和長輩對孩子的美好愿望呢?毛澤東主席有個女兒叫“李敏”的,名字含義就來自孔子另一句名言:“君子欲訥于言必敏于行”。

  問②:大家看課文注釋便可知道,“賢”指的是什么?(指賢人,做名詞使用)“齊”呢?(向某人看齊,像他學習的意思)所以,名字叫“賢齊”的,結(jié)合孔子說這話的意思,我們給他解析一下他名字的意思,那就是……(等大家一起回答,找出前半句翻譯: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

  問③:上一則曾子說每天要“自省”,這里孔子也“自省”了是不是,可見古人很能自我反省,從而提高。那為什么自省呢?后半句,誰能解釋一下?給大家找出孔子自省的原因。(后半句翻譯:見到不賢的人就對照著自我反省)

  2、翻譯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對照著自我反省!

  3、小結(jié)

  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強調(diào)做人要懂得“以人為鏡”。

  第八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1、疑難字詞

 、俸胍銊倧姡乱。

  2、翻譯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志向遠大、意志堅毅,因為肩負沉重,路途遙遠,已實行人德為己任,不是很沉重嗎?直到死才罷休,不是很遙遠嗎?”

  3、講解

  這一則我們從字面意思看是比較好理解的,沒有那么多晦澀的詞。(一一講“弘毅”、“任”即責任,“道”即道路,“已”即停止)值得注意的是,“以為”這個詞,與現(xiàn)代漢語完全不一樣,應翻譯為“以之為”。這個結(jié)構(gòu),必須把某個名詞插入其中,看句子,那應該是:“以仁為”自己的責任。這么說理解嗎?明白這個結(jié)構(gòu)的用法了嗎?

  讀這一則,誰能想到兩個成語?(任重道遠:擔子很重;路程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jīng)歷長期的奮斗。同義詞:負重致遠、全力以赴。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奮斗;一直到死為止。奉獻了一切。同義詞:鞠躬盡瘁)

  4、小結(jié)

  這一則講的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身懷抱負的人就該有堅毅的態(tài)度。

  四、布置作業(yè)

  在理解《論語》十則的基礎上,任選一則,寫一篇有關(guān)自己的感受或體驗的短文。

論語教學設計9

  [學習目標]

  1、背誦l。6、5。26兩章。

  2、掌握“病”、“伐”、“趨”、“微”、“其”、“經(jīng)”在文中的意思,并重點掌握“立”、“達”、“盍”、“諸”的意義和用法。

  3、理解并默寫下列語句、就近取譬;被發(fā)左衽;一匡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4、朗讀并標注本課句式特殊的句子。

  5、明確“忠恕”內(nèi)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論語》的核心部分是“仁”!墩撜Z》共21,469個字,其中“仁”字出現(xiàn),有人統(tǒng)計有109次,這也就是說,《論語》中,平均十幾個字中就出現(xiàn)一個“仁”。密度之大、頻率之高,實屬罕見。這位孔圣人是事事講“仁”、處處講“仁”,為政講仁政,做人講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們昭示、仁愛同情是人間正道,做人的基本準則是、仁者愛人。

  二、分析前四則

  讀四則,思考、

  A重點字。

  B“仁”的思想內(nèi)容包括哪一些?

  重點字

  1、入則孝。

  2、出則弟。

  3、吾道一以貫之。

  4、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5、何事于仁。

  6、堯舜其猶病諸。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8、能近取譬。

  從這幾節(jié)看,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積極為人)

  但有了忠就是不是仁了呢?看下面這一則內(nèi)容、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痹、“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5。19)

  可見,有了忠不是就是仁,那么還需要什么呢?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已及人)

  三、小結(jié)、作業(yè)布置。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二、分析后七則

  前幾則我們分析了“仁“的概念,那么對于“仁”要怎樣實踐呢?

 。ㄒ唬┳x后七則,注意重點字。

  1、盍各言爾志。

  2、敝之以無憾。

  3、愿無伐善。

  4、無施勞。

  5、老者安之。

  6、固相師之道也。

  7、過之,必趨。

  8、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

  9、霸諸侯。

  10、一匡天下。

  11、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

  12、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13、子見齊衰者、免衣裳者與瞽者。

 。ǘ┲攸c句式、

  1、子食于有喪者之側(cè)。

  2、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3、師冕見,及階……

  4、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ㄈ┻@幾則講仁的實踐,我們一起看從幾個方面來加以說明的。

  1、言志

  讀“言志”這一則,體會三人的不同點。

  引用朱熹的話、夫子安人,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

  2、問人、重人不重財。

  3、導盲、無微不至的關(guān)心。

  分析其語言的平實與淺易,理解運用具體細微的記述,真切地反映孔子對盲人的關(guān)心。

  4、與有喪者側(cè)、尊崇禮。

  三、探討

  從這些內(nèi)容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基本點是兩個字、愛人。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其具體內(nèi)容體現(xiàn)為忠”“恕”,即一方面要竭力為人,一方面要推已及人。具體的表現(xiàn)即“愛人”。

  分析最后一節(jié)。思考、為什么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仁,一方面卻肯定其為仁者?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3。22)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痹、“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譯文】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自殺。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說、“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孔子“仁”的標準是看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看他能否維護王權(quán),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講求小諒小信。關(guān)心民生疾苦,始終是孔子的仁愛觀。

  四、總結(jié)、

  《論語》中關(guān)于“仁”的闡述有很多,比如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我們要好好去閱讀鑒賞,才能體會孔子思想的深遂。

  第三課時

  一、導入

  在滄海橫流的亂世中,孔子的思想和實踐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在他身上,隨時隨地自然流露的仁愛之心,體現(xiàn)著社會的良心和天地間的正氣。

  他并刻意不鼓勵學生去尋找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去做,而是諄諄教導學生做人的基準——“仁者愛人”,有此仁愛之心,便能成就一個有高尚道德的人。

  二、分角色朗讀

  1、教師讀“子曰”內(nèi)容。

  2、男聲讀敘述語言。

  3、女生讀其他對話語言。

  三、解題、初步感知

  “仁者愛人”,為主謂短語。何為“仁者”?何為“愛人”?

  四、研習

  那么什么樣的人能稱為仁者?“愛人”又是如何表現(xiàn)的呢?

  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在原文中找一找,讀一讀。

 。ㄒ唬┨骄、在文中“仁者”的內(nèi)涵是什么?

  1、仁之本

  (1)對內(nèi),孝。

 。2)對外,悌。

  2、仁的主要內(nèi)容。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積極為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ㄍ埔鸭叭耍。

 。ǘ┨骄俊⒃谖闹小皭廴恕庇心男┚唧w表現(xiàn)?

  仁的實踐、愛人

  1、“言志”,體會三人的不同點。

  引用朱熹的話、夫子安人,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

  2、問人、重人不重財細節(jié)描寫拓展。

  3、導盲、無微不至的關(guān)心。

  分析其語言的平實與淺易,理解運用具體細微的記述,真切地反映孔子對盲人的關(guān)心。

  4、與有喪者側(cè)、尊崇禮。

  5、大仁、孔子“仁”的標準是看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看他能否維護王權(quán),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講求小諒小信。關(guān)心民生疾苦,始終是孔子的仁愛觀。

  小結(jié)、仁者必愛人,愛人是仁者的活動,愛人者必能達到仁。

  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孔子。

 。ㄈ叭收摺比绾巍皭廴恕。

  孔子以“仁”為核心提出一整套道德價值體系。

  “仁”延伸到父母是“孝”。

  “仁”延伸到兄弟是“悌”。

  “仁”延伸到子女是“慈”。

  “仁”延伸到夫妻是“義”。

  “仁”延伸到朋友是“信”。

  “仁”延伸到國家是“忠”。

  “仁”延伸到人類是“仁民”。

  “仁”延伸到自然是“愛物”。

  五、拓展

  (一)“仁”這一思想在古今中外的影響及意義。

  古、◇微子、比干——“仁人”。獻身國家,取義成仁。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睈蹏褪菫榇蠖鄶(shù)人而死。

  ◇譚嗣同、“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弊T嗣同的代表作《仁學》,就是追奉了孔子的“殺身成仁”。

  今、李大釗、抗洪(畫面)。“仁人志士”“仁義之師”“仁愛之心”

  意義、“仁”是愛人類,愛一切的.“人道主義”境界!八暮V畠(nèi)皆兄弟”——世界意識的形成(地球村)。

  ◎解放大量被壓迫、被奴役的行動都是“仁”——人道主義。

  ◎由于人類的破壞,自然環(huán)境越來越惡劣,我們生存的地球正在經(jīng)受前所未有的考驗,這就越來越需要“仁”的思想。這也是為什么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會提出“巴黎宣言”的重要原因。

  意義、“仁”是愛人類,愛一切的“人道主義”境界!八暮V畠(nèi)皆兄弟”——世界意識的形成(地球村)。

  ◎解放大量被壓迫、被奴役的行動都是“仁”——人道主義。

  ◎由于人類的破壞,自然環(huán)境越來越惡劣,我們生存的地球正在經(jīng)受前所未有的考驗,這就越來越需要“仁”的思想。這也是為什么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會提出“巴黎宣言”的重要原因。

 。ǘ┤嗜酥臼恐尽

  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孔子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繼光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苤

  六、布置作業(yè)

  寫作、寫一篇關(guān)于當代仁人志士的人物短評。

  字數(shù)、150字左右。

 。ǹ蓞⒄铡案袆又袊鳖C獎詞寫法)

  第四課時

  一、導入

  二、知識總結(jié)

  重點提領,歸類突破。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寫出本字來。

  句子通假字本字解釋

 、排c師言之道與?

  ⑵管仲非仁者與?

  ⑶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⑷吾其被發(fā)左衽矣。

  重點提領,歸類突破。

  二、寫出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活用類型(填代碼)并寫出活用后的意思。

  A、名作動。B、名作狀。C、名作使動。D、名作意動。

  E、形作名。F、形作動。G、形作使動。H、形作意動。

  I、動詞作名詞J.動詞作使動。

  句子類。

  型活用后。

  意思句子類。

  型活用后。

  意思

  ⑴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⑸堯舜其猶病諸。

  ⑵己欲立而立人。⑹己欲達而達人。

 、潜种鵁o憾。⑺老者安之。

 、壬僬邞阎"淘笩o伐善。

  三、寫出下列各句的句式類型,并作口頭翻譯

  句子類型句子類型。

 、盼岬酪灰载炛e前⑷門人問曰、“何謂也?”疑賓前。

  ⑵行有余力,則以(之)學文省略⑸固相師之道也判斷。

  ⑶子食于有喪者之側(cè)狀后⑹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否賓前。

  四、補充閱讀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200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畢生夢想消除饑餓的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xiāng)村教師的時候,已經(jīng)具有顛覆世界權(quán)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nóng)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200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大山深處孤身支教的徐本禹。

  如果眼淚是一種財富,徐本禹就是一個富有的人,在過去的一年里,他讓我們淚流滿面。從繁華的城市,他走進大山深處,用一個剛剛畢業(yè)的大學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傾頹的教室,扛住了貧窮和孤獨,扛起了本來不屬于他的責任。也許一個人的力量還不能讓孩子眼睛鋪滿陽光,愛,被期待著。徐本禹點亮了火把,刺痛了我們的眼睛。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獲獎者“叢飛”。

  從看到失學兒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顧之前,他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沒有絲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貸,他曾經(jīng)用舞臺構(gòu)筑課堂,用歌聲點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許不如往昔嘹亮,卻贏得了最飽含敬意的喝彩。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獲獎者“李春燕”。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腳醫(yī)生,提著籃子在田壟里行醫(yī),一間四壁透風的竹樓,成了天下最溫暖的醫(yī)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擔負起十里八鄉(xiāng)的健康,她是遷徙的侯鳥,她是照亮苗鄉(xiāng)的月亮。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獲獎者——人民的好軍醫(yī)“華益慰”。

  不拿一分錢,不出一個錯,這種極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達到。他是醫(yī)術(shù)高超與人格高尚的完美結(jié)合。他用盡心血,不負生命的囑托。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獲獎者——霍英東(聚財有道,散財亦有道)。

  生于憂患,以自強不息成就人生傳奇。逝于安樂,用赤誠贏得生前身后名。他有這樣的財富觀、民族大義高于金錢,赤子之心勝于財富。他有這樣的境界、達則兼濟天下。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獲獎者——林秀貞(30年來贍養(yǎng)了6位孤寡老人)。

  用30載愛心讓一村之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富人做這等事是慈善,窮人做這等事是圣賢,官員做這等事是本分,農(nóng)民做這等事是偉人。這位農(nóng)婦讓九州動容。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獲獎者——“微塵”。

  〖主要事跡〗“微塵”起初是青島一位數(shù)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來,擴散成一個愛心群體,再后來,擴展成一個關(guān)愛他人的愛心符號。以“微塵”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進青島的大街小巷,成為青島一個體現(xiàn)愛心的公益品牌。

  青島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在翻閱了捐款記錄后驚訝地發(fā)現(xiàn),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經(jīng)使用“微塵”的名字多次大額捐款、非典時期捐款2萬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萬元,為白血病兒童捐款1萬元,湖南災區(qū)捐款5萬元……當人們正在努力尋找“微塵”時,一個又一個“微塵”出現(xiàn)了。截至目前,青島市紅十字會收到的上千筆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塵”。每一雙充滿善意的援手,每一張不同模樣的面孔,都記錄下一個共同的名字——“微塵”。

  〖頒獎詞〗他來自人群,像一粒塵土,微薄、微細、微乎其微,尋找不到,又隨處可見。他自認渺小,卻塑造了偉大,這不是一個人的名字,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沈老師寄言。

  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

  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大愛無邊!

  愿我們都能成為一個人敬人愛的仁者!

  五、作業(yè)。

論語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

  1、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孔子及《論語》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2、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并背誦課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養(yǎng)水平,在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高為人處世的思想修養(yǎng)。

  二、教學重難點

  2、教學難點

  領悟《論語》十二章的深刻含義,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從小就接受著孔子學說和言論的教誨,從牙牙學語到經(jīng)天緯地,我們以古典文化為土壤,不斷的成長前行。今天,讓我們繼續(xù)走近孔子,一起學習《論語十二章》。

  2、寫作背景

  《論語》基本上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著作,主要記載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記載孔門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漢書藝文志》云:《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初所傳的《論語》,有古論、齊論、魯論之分,古論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寫成,孔安國曾為之作訓解,但已失傳。齊論為齊人所學,魯論為魯人所傳。東漢鄭玄就魯論篇章,參考齊論,為之作注,今亦殘佚。魏時的何晏集漢儒以來的各家之說,成《論語集解》,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最早的《論語》注本。

  3、作者介紹

  《論語》是孔門弟子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其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貢,他們憂慮師道失傳,首先商量起草以紀念老師。然后和少數(shù)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

  4、題目解說

  《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集錄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本課節(jié)選的是《論語》中的經(jīng)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稱之為“《論語》十二章”。

  5、層次結(jié)構(gòu)

  全文可分為十二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認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盡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對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部分(第2章):孔子把禮、樂與仁緊緊聯(lián)系起來,認為沒有仁愛之心的人,根本談不上禮、樂的`問題。

  第三部分(第3章):孔子認為人可以為“道”而死,強調(diào)了“道”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4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義利上的不同態(tài)度。

  第五部分(第5章):孔子強調(diào)在修身養(yǎng)德的過程中見賢思齊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第6章):孔子強調(diào)人的修養(yǎng)中質(zhì)樸的本質(zhì)和文化修養(yǎng)要配合適當

  第七部分(第7章):孔子表達了士人要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堅定信心和決絕勇氣。

  第八部分(第8章):孔子闡釋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部分(第9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智、仁、勇這三種品質(zhì),成為真正的君子。

  第十部分(第10章):孔子強調(diào)“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第十一部分(第11章):闡釋孔子對“恕”的理解。

  第十二部分(第12章):多角度具體闡釋《詩》在“興”“觀”“鮮”“怨”等多方面的作用。

  6、全文分析

  1、在《〈論語〉十二章》的《雍也》篇中,孔子論及了“文”與“質(zhì)”的關(guān)系,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文”與“質(zhì)”的關(guān)系?

  孔子這里說的“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xiàn);“質(zhì)”,指內(nèi)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nèi)在品質(zhì),同時又合乎“禮”并表現(xiàn)出來,方能成為“君子”!拔摹迸c“質(zhì)”的關(guān)系,亦即“禮”與“仁”的關(guān)系。這一方面體現(xiàn)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zhì),而主張不偏不倚,執(zhí)兩用中。從個人修養(yǎng)的角度來理解“質(zhì)”是指質(zhì)樸的品質(zhì),“文”則是指文化的修養(yǎng)。那么,“質(zhì)勝文則野”就是指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yǎng)就會顯得很粗俗;“文勝質(zhì)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于文雅就會顯得像個“酸秀才”“書呆子”,注重繁文縟節(jié)而不切實際。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典型的“文勝質(zhì)則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質(zhì)彬彬”,既要有文化修養(yǎng),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2、難點如何理解孔子的理欲觀?

  在以往對孔子的研究中,人們往往忽略了對孔子理欲觀的研究,通常認為孔子主張只要仁、義,不要利、欲。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能夠富貴安逸。因此,孔子并不反對人們?nèi)カ@取財富,只是孔子認為獲取財富必須通過正當?shù)姆绞健_@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傳達的正確思想,通過對比的手法,揭示了君子和小人對待“利”的不同態(tài)度,從而告訴人們無論致富達貴還是擺脫貧賤,雖然都是人的正常欲求,但是均不能采取不正當?shù)氖侄危@是孔子對義利關(guān)系的基本看法。在義利關(guān)系面前,是見利思義、見義勇為還是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確實可以檢驗出一個人境界的高低,孔子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來表達這種判斷。

  3、通過學習《論語十二章》,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非?粗貙Α对姟返膶W習,那么《詩》真的是一個人提高修養(yǎng)所必須研讀的嗎?

  觀點一:是必須研讀的?鬃诱J為,不學習《詩》,就沒有辦法說話,學《詩》能知言善語,可以激發(fā)人的情感,可以觀察政治、風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在禮的準則下怨刺時政。

  觀點二:不是必須研讀的。孔子只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提出要學習《詩》的建議,孔子看重《詩》,其本質(zhì)是對教化和德行的重視。如果一個人通過其他途徑能夠獲得相關(guān)的教育,不一定必須研讀這部書。

  7、寫作特點

  1、簡潔明了的語錄體形式。

  本文采用簡潔明了的語錄體形式,通過師徒的對話來傳達人物的思想主張,表明人物的觀點,體現(xiàn)人物之間的情感活動。

  2、豐富多變的手法。

  文中多采用比喻、對偶等修辭手法,言簡義豐。文中還多次運用反問句,言語之間跳躍較大,含意豐富。

論語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yǎng)成語感。

  2、吸收孔子思想精華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養(yǎng)的部分。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

  【教學步驟】

  一、激趣導入

  春秋時期,有一位老人到東方游歷,看見兩個小孩在一起爭辯。他就走過去問他們爭辯什么。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中午時就距離人遠了。另一個小孩則認為正好相反。第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傘蓋,到了中午就只有盤子和飯缽那樣大了,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近的顯得大嗎?”第二個小孩則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的,到了中午,熱得像把手伸在熱水中一樣,這不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對這個問題,老人沒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地說不知道。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位老人是誰嗎?

  對。他就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一生培養(yǎng)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第一文化偉人的孔圣人──孔子。今天,就讓我們來領略孔子思想的博大與精深吧!

  二、整體感悟

 。、默讀課文,掌握以下字詞:

  慍 曾子 三省 罔 殆 女 凋

 。、朗讀成誦:

  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各自練讀。

 、 檢查背誦情況。

 。、從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說出其大體意思,并說出喜歡的原因。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逐章逐句翻譯,品味探究。每小組派1—2名代表參與全班交流。

  例1:“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講的是為人的態(tài)度,屬于個人修養(yǎng)范圍,告訴我們對人要懂得寬容和理解。

  例2:第四則講的是學習方法,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的辨證關(guān)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學習是基礎是前提,思考能使學習更深刻。

  四、質(zhì)疑問難

  鼓勵學生提出翻譯上或內(nèi)容理解上的難點,教師在黑板上匯總,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例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強調(diào)獨立思考的必要性!皽毓省笔菑土曥柟膛f知識,是手段,“知新”則是獲取新知識,是目的。只能記誦一些知識,而不能將知識融會貫通,不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新發(fā)現(xiàn)的人,是不可以為師的。

  五、拓展延伸

 。、再次檢查背誦情況。

 。、教師讀《論語》中的部分章節(jié),學生從中找出常見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來。

  ⑴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小不忍則亂大謀)

  ⑵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⑶ 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文質(zhì)彬彬)

 、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習相遠)

 、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以文會友)

 、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道聽途說)

 、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舉一反三)

 、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名不正,言不順)

  ⑽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發(fā)憤忘食)

  其他,如:當仁不讓;三思而后行;言必信,信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等。

  六、布置作業(yè)

 。、能熟練背誦全文,并把有關(guān)成語、格言、警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看注釋,查工具書,書面翻譯全文。

論語教學設計12

  教學內(nèi)容

  《論語》十二章

  年級學科

  七年級語文

  教學課時

  共3課時

  第1課時

  課型

  新授

  教學目標

  1.要求能疏通文意,明確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

  2.記住關(guān)于學習方法與學習態(tài)度的名言警句。

  3.知道《論語》的基本情況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學重點

  記住關(guān)于學習方法與學習態(tài)度的名言警句。

  教學難點

  記住關(guān)于學習方法與學習態(tài)度的名言警句。

  教學準備

   搜集孔子的相關(guān)資料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

  一、導入

   從 前有位老師,他學識淵博,但從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一個問題是:“鵝的叫聲為什么大?”他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焙⒆诱f:“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么叫聲也很大呢?”他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他的學生說,我不如那個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你能猜出故事 中的老師是誰嗎?

  二、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即仁愛、愛人。在政治上主張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創(chuàng)私 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 一視同仁),“因材施教”。

  《論語》:儒家經(jīng)典 著作,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書。宋朝宰相趙普曾贊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

  三、初讀文章,明確字音

   1、論( )語 2、不亦說( )乎

  3、人不知而不慍( ) 4、三省( )吾身

  5、傳( )不習乎 6、學而不思則罔( )

  7、思而不學則殆( ) 8、一簞( )食

  9、曲肱( )而枕之 10、博學而篤( )志

  四、朗讀課文,注意句子節(jié)奏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 自遠方來,不亦 /樂乎?人不知 /而不慍,不亦/ 君子乎?

  2、曾子曰:吾 /日三省 吾身:為人謀/ 而不忠乎?與朋友交/ 而不信乎?傳 /不習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 /為師矣!

  5、子曰:“學而不思/ 則罔,思而不學/ 則殆!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 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 /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布置作業(yè)

   結(jié)合課 后注釋,試著翻譯文章。

  介紹作者及《論語》

  生介紹,師補充。

  本課時講解

  1—4句的停頓、字音、字義及翻譯。

  多鼓勵學生發(fā)言,自我疏通句意。

  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學生嘗試背誦。

  板書設計

  《論語》十二章

  孔子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

  教學反思

  帶動課堂氣氛

  備課組長審核簽字

論語教學設計13

  1.掌握有關(guān)《論語》和孔子的基本文學常識,體味《論語》的語言風格及其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2.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并背誦課文。

  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體會文章所闡述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能力。

  【教學難點】孔子的教育思想;《論語》的語言風格。

  【教學時數(shù)】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1.介紹孔子及《論語》;朗讀全文,2.研讀并背誦前四章。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xiàn)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chǎn)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們同學們進入中小學學習已經(jīng)七年了,關(guān)于建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體會。我國古代的孔子是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論語》這部儒家經(jīng)典中,他的弟子記錄的孔子言論,有不少是談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對同學們搞好學習,加強個人品德修養(yǎng)都有很大意義,F(xiàn)在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這篇課文。

  二、作品簡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終不再仕。晚年返魯致力于整理文獻和繼續(xù)從事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孔子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圣人”,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并稱“孔孟”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這樣幾個方面:發(fā)憤忘食,安貧樂道;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與人為善,直道而行。

  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舉世聞名的“三孔”——孔廟、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礎上逐步發(fā)展起來的一組具有東方建筑色彩和格調(diào)、氣勢雄偉壯麗的龐大古代建筑群,總占地面積約3500余畝,擁有近千間建筑。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2.《論語》其書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guān)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jù)。其體式歸納起來主要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對話體;敘事體,。其內(nèi)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藝術(shù)、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東漢時,《論語》被列為“七經(jīng)”之一(七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jīng)》)。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

  三、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1.讀準字音

  人不知而不慍() 學而不思則罔() 論( )語 ...

  思而不學則殆( ) 不亦說( )乎 不逾矩( )( ) ....

  三省()吾身傳()不習乎曾()子 ...

  一簞()食曲肱( )而枕之 ..

  2.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fā)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xiàn)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先仔細讀幾遍課文,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學生朗讀課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幫助學生解決。

  四、合作探究,重點學習課文前四章。

  1.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齊讀。第一遍讀準字音 ; 第二遍 讀出節(jié)奏 ; 第三遍 抑揚頓挫。

  2.小組合作解決字詞意義和語句翻譯,教師適時點撥。

  第一章

 。ㄒ唬┓治鑫牧x

  子曰:“學(學習)而(表順承)時( 按時(名詞作狀語))習(復習)之,不亦(也是)說(同“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轉(zhuǎn)折)慍(生氣)不亦君子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了又按時復習,不也是很喜悅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嗎?”

 。ǘ┱n文探究

  第1句講:學習方法

  第2句講:學習的樂趣

  第3句講:個人修養(yǎng)

  第二章

 。ㄒ唬┓治鑫牧x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詞作狀語)三(多次)。ǚ词。┪嵘恚簽椋ㄌ妫┤ 謀(出主意)而(表轉(zhuǎn)折)不忠乎?與朋友交而(表轉(zhuǎn)折)不信(誠信)乎?傳(傳授的知識,名詞做狀語)不習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真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傳授的學業(yè)是否復習了?”

  (二)課文探究

  本章強調(diào)治學的人重視品德修養(yǎng)

  第三章

 。ㄒ唬┓治鑫牧x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順承)志于學,三十而立(獨立),四十而(表順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順承)知天命(自然規(guī)律),六十而(順承)耳順,七十而(表順承)從心所欲,不逾(超過)矩(規(guī)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了解并順應了自然規(guī)律,六十歲對各種言論能明辨是非,到七十歲才可以隨心所欲,又不會超出規(guī)矩。

 。ǘ┱n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提高修養(yǎng)的過程。

  2.從本章來看,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十五歲到四十歲:學習領會

  五十、六十歲: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論語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借助工具書解讀課文內(nèi)容,積累常用文言語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通過教師提供閱讀書目或參考資料,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分析判斷相結(jié)合的方式,使學生把握選言含義;通過自主與探究相結(jié)合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深入理解問題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思考為學與修身的相關(guān)問題,體驗并追求理想的學習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學重點

  形成理解課文內(nèi)容后的個性化表達。

  教學難點

  參照權(quán)威資料獨立思考課文內(nèi)容。

  課時安排

  2課時。(課前布置預習,了解孔子其人、《論語》其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相信這能成為同學們的共同理想。有一部書可以隨時在這方面幫助我們,它就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論語》。今天開始我們來試一試,更多地發(fā)揮自己的學習能量,從這本書中獲得更多的人格力量。

  “論語”意為語言的論纂,是對我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記錄,主要記錄了孔子的言論。通過這些言論我們可以真切捕捉到孔子傳道授業(yè)的音容笑貌。但是,這畢竟是兩千多年前的話語了,要做到盡量準確地解讀,還需費一番工夫,幸好我們可以借助資料和注釋,并且可以相互幫助,共同完成這一學習歷程。這節(jié)課我們來研讀課文的前半部分,大家按照課上摸索的解讀方式在課后獨立完成對后四則的解讀。

 。娮踊脽粽宫F(xiàn)課文內(nèi)容,集中到前四則)(學生準備《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二、默讀初解

  1、給學生十分鐘時間,結(jié)合工具書和書下注釋默讀課文前四則。要求學生絕對安靜。

  2、提醒學生在筆記本上記下詞句理解方面的疑問。

  3、教師巡視教室一周,隨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三、討論細解

  1、學生提出教師未來得及回答的問題,尋求大家?guī)椭?/p>

  2、將全體同學分為八個小組,每小組再重點負責一則,確保每兩個小組研究同一內(nèi)容。

  3、小組內(nèi)交流對這則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4、小組推選出一名代表為同學們講解本組負責的課文內(nèi)容,要求先朗讀、再領讀、后講解。任務相同的小組互相切磋交流,其他同學傾聽思考并穿插發(fā)表意見。

  四、引導精解

  1、教師在學生發(fā)言時及時予以點評,明確可否。

  2、教師準備如下問題,推動探究爭論,引導深入理解。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習”有人認為應理解為“溫習”,有人認為應理解為“實踐”,書下注釋折中地處理,將兩種解釋并列出來。查閱工具書,掌握“習”的原意,之后再思考哪一種理解更恰當。

  “習”的原意是鳥屢次拍打翅膀練習飛翔,從原意看,理解為實踐或練習更為恰當,學習的樂趣也應該是學了就去實施。溫故知新當然可喜,但還是沒有實踐的樂趣更為明確。

 。2)書下注釋標明“朋”指“志同道合者”,按照你對孔子的了解,孔子的“志”“道”可以如何理解?

  孔子志于“克己復禮、愛眾求仁”思想的傳播和施行。

  (3)分別查明“君”和“子”在稱呼他人時表達的感情色彩,再結(jié)合起來理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深刻含義。

  “君”單獨使用是對對方的尊稱,相當于現(xiàn)在的“您”!白印眴为毷褂猛旁谛帐虾,也表達對對方的尊重。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能不怨怒,有這種胸襟氣度的確值得人崇敬,的確是在追求完善人格。

 。4)聯(lián)系下列觀點,深入理解課文第二則。

  《中論治學篇》:孔子曰: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以為師矣。

  《禮記中庸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此則與“溫故知新”一則互為表里。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

  學思結(jié)合才能讓學習的過程充滿了智慧的光芒。有知識,但沒有疑問,沒有對于疑問的深思,沒有深思后的頓悟,知識永遠是知識,不是學識,學習也變得索然無味。相反,有思想火花者耽于空想,一切想當然,不能踏實為學,沒有豐盈的積累和有益的參照,就只能處于虛無縹緲中。“學”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內(nèi),在于明理。兩者是生命開發(fā)中相輔相成的事,如果偏廢就會勞而無功,甚至危及身心。

 。5)孔子對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教導與屏幕打出的這段描述有關(guān),仔細研讀這一則和所給資料,思考孔子想讓子路“知之”的是什么。

  (屏幕打出如下內(nèi)容:《荀子子道篇》曰:由!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風,則不可涉也。非維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弊勇汾叾,改服而入,蓋猶若也?鬃釉唬骸坝桑≈局!吾語女。奮于言者華,奮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

  子路出身微賤,從小就參加勞動,性格果敢爽直,時有莽撞之舉,但十分敬愛孔子,聞過則喜。因此也時常得到孔子語重心長的教誨!盾髯印分杏涊d,當時子路穿著華美的衣服來見孔子,孔子見狀教導他為人應謹慎,不可以這樣張揚的形象處世。子路馬上出去換了一身衣服進來,但神情舉止還很自負,孔子就說了課文中的話來警示他,不要不懂裝懂,做表面文章,要真正理解嚴謹處世的道理。

 。6)“知之”“好之”“樂之”這三種學習境界的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知之”是初級境界,客觀知曉而已,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可能知之不多,也可能知之不少,但都沒有投入,是理智的學習!昂弥笔侵屑壘辰,有了興趣,自然想知之甚多,在興趣的引導下會不斷獲得新知,是愉快的學習!皹分笔歉呒壘辰,把學習視為人生的享受,心靈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兩忘,是陶醉的學習。

  (7)我們今天研讀探討的這四則都與為學有關(guān),哪一點讓你反觀了自己的為學狀況?你的最大收獲是什么?

  (學生自由表達,教師適當點評。)

  五、誦讀深解

  1、學生放聲朗讀前四則。

  2、學生分別背誦前四則。

  3、全體背誦前四則。

  六、課后作業(yè)

  1、默寫課文前四則。

  2、按照課上摸索的解讀方式在課后獨立完成對后四則的解讀,選擇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讀書筆記,題目自擬。

  七、板書設計

  習之——談之——恕之——思之——知之——好之——樂之——學之——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不動筆墨不讀書。寫讀書筆記是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極好方式,可謂一舉雙得。今天我們就來展示交流同學們就課文后半部分寫的讀書筆記。同學們選擇自己讀書筆記中自認為最精彩的部分朗讀,可側(cè)重于詞句理解方面的收獲,也可側(cè)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獲。傾聽同學發(fā)言時,大家要注意隨時吸納,及時補充自己的不足。

  二、學生展示

  1、學生分小組展示。

  2、教師及時點評,鼓勵學生形成個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學生整理補充。

  三、教師補充

  1、視學生展示情況而定。

  2、教師參照《教師教學用書》做如下準備: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禾鎰e人謀劃事情是否盡心竭力了?與朋友交往是否誠實相待呢?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否認真復習了?”

  自知者明?陀^評價自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斷自我完善。做事盡心竭力、盡職盡責是謂“忠”,交友一諾千金、光明磊落是謂“信”,從師孜孜以求、反復實踐是謂“習”。人生在世,都是身兼數(shù)職,全身心地扮演好每一個角色,實非易事。每日做多次多方面的自我反省,也難做到。但每日做一次一方面的自我反省,的確可行。此時,可以拷問自己主要社會角色的分數(shù)如何,是否活得明明白白。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知人者智。及時了解他人,知道他人的好惡,才能和諧相處。所以,不必去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要隨時提醒自己去主動了解別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是高尚的人生態(tài)度,更何況,這樣做了,不管別人如何,主動權(quán)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才是擁有人生智慧的賢者,也只有這樣的智者賢者,才能寵辱不驚,悠然自得。

  (3)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想要和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問題。”(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我選取那些優(yōu)點而學習,看到那些缺點而(反思自己)改正。”

  學人者強。見到賢者,心生敬意,通常如此。見到賢者,渴望比肩,鮮有聞之。與賢者看齊,需要勇氣和膽識,也需要恒心和意志。能向普通人學習,則需要有謙遜的美德。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就會從同行者那里學到很多。杰出者是學習的對象,普通人也是學習的對象,學眾人之長,為自己所用,這才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愛人者仁。有賢者就有不賢者,有善者就有不善者,萬事萬物都是辯證統(tǒng)一的。看到不賢之人和不善之處,不可生厭惡之心,而應當做一面鏡子,借以作自我反思。既然不欣賞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就要避免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和做出這樣的事,以謙遜的態(tài)度和悲憫的情懷面對,這就是愛人不惡人的仁者境界。

 。4)舊時鄉(xiāng)間有這樣的俗語:“天大,地大,我大。月亮下面看影子,越看自己越偉大!边@與孔子人生觀的本質(zhì)區(qū)別是什么?

  這種傲慢心理,是人類天生的劣根性,孔子之所以成為圣賢之人,就是因為他能放棄與生俱來的傲慢,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之所長。

  四、誦讀感悟

  1、學生放聲朗讀后四則。

  2、學生分別背誦后四則。

  3、全體背誦后四則。

  五、課后作業(yè)

  1、默寫課文后四則。

  2、在課后“積累”的第二項和第三項中任選一項完成,有精力的同學可完成兩項。

  六、板書設計

  律己省身——謀事而忠 愛人學人——不知不慍

  ——交友而信 ——見賢思齊

  ——學而時習 ——必有我?guī)?/p>

  ——患不知人 ——擇善而

論語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朗讀《論語》中有關(guān)“學習”的內(nèi)容,熟能成誦。

  2、比較學習有關(guān)“學習”的論述,理解孔子對于學習的認識和態(tài)度。

  3、學習古人的學習精神,激發(fā)養(yǎng)成好讀書、好學習的習慣的決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熟能成誦《論語》中有關(guān)“學習”的名句。

  難點:理解孔子對于學習的認識和態(tài)度。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學生通讀《論語》,在摘抄本上整理孔子有關(guān)學習的論述。

  一、溫故導入

  1 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xù)誦讀《論語》,你們還記得論語開篇的內(nèi)容嗎?

  [課件出示]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 學生齊誦。

  3 孔子在學而篇第一則中,表明了他的'哪些態(tài)度?

  預設:對學習的態(tài)度、對朋友的態(tài)度、對做人的態(tài)度。

  4 孔子被尊為圣人,他不但具有賢明的美德,還在于他善于學習。那么《論語》中孔子對于學習的論述有哪些呢?請你帶著這個問題,快速回憶預習內(nèi)容,自己稍加整理。

  二、歸納整理

  1 學生把預習摘抄本拿出來,整理一下自己摘抄的孔子有關(guān)學習的論述。

  2 集體交流,歸納出以下內(nèi)容:

  [課件出示]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6、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

【論語教學設計】相關(guān)文章:

《論語》教學設計02-13

《論語》教學設計15篇01-27

論語教學設計15篇05-24

《論語》教學反思01-31

《論語》教學反思05-17

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02-14

教學設計模板-教學設計模板03-09

教學教學設計03-08

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13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