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理解,寬容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理解,寬容,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感覺習慣可以分成兩類:初級習慣和高級習慣。一般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屬于初級習慣,這種東西,通過管理式的訓練比較容易養(yǎng)成。高級習慣,比如閱讀的習慣、獨立思考的習慣,這種東西需要的內驅力特別大,它的活動主要在腦子里,用行為訓練的方式就很難奏效了。你能強迫他做注意聽講狀,卻無法強迫他真正專心聽你的課;你能強制學生摘抄,卻無法保證他抄的時候真的在“閱讀”,你更無法強迫他喜歡閱讀。于是當你不強制的時候,它的本相就露出來了。
好習慣不光是管出來的,它更是有好習慣的人帶出來的。這就叫“熏陶”。熏陶比管理和訓練更接近教育的本質。該當醫(yī)生的時候,你別當警察;該當警察的時候,你別當醫(yī)生。請注意不要同時解決好幾個問題,一段時間重點抓好某個問題,初步解決好之后再抓下一個,這樣效果較好。在重點解決某個問題的時候,出現(xiàn)其它問題,只要影響不是太大,可以置之不論。
不要以為專家說的都是對的,要相信自己的思維。教師的愛是一種關心,一種關切,一種理解,一種寬容,一種幫助,教師是可以一視同仁地把這樣的愛獻給學生的,比愛更重要的是尊重。只要下課鈴一響,時間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時間,只好和人家商量。這不是什么“愛”,這是起碼的尊重,這是教師的法制觀念問題。我不能借口“我是為你們好”來侵犯學生的休息權。
第三,談談我的點滴感想: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覺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卻一般。反思我的工作:為什么我感覺那么累,效果卻一般呢?是學校的管理體制的問題?還是我的工作方法有問題?看了王曉春老師寫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后,我發(fā)現(xiàn)我應該改變一下我的思維方式了。各位老師們,讓我們走出思維方式的誤區(qū),做一個聰明的教師,做一個輕松、睿智的教育者吧!王曉春老師對聰明人的界定太經(jīng)典了:聰明人其實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們往往有良好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對于我們教師太重要了。
所以看了這本書我也思考了,我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提煉出一些屬于自己的教學觀:一、教育的本質不是管理,而是幫助和交流。的確,在現(xiàn)在的學校制度下,沒有管理是不行的,
【高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理解,寬容】相關文章:
寬容與理解的宣傳標語11-10
關于理解和寬容的名言12-28
教育隨筆-理解和寬容孩子08-04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04-12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04-30
讀后感《做一個聰明的教師》11-18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09-27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集合09-21
教師讀書心得《做一個聰明的教師》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