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菊》原文及翻譯賞析
《問菊》是清代小說家曹雪芹所作的七言律詩,是《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黛玉所作菊花詩。首聯(lián)以東籬訪問秋情點題,符合了“問菊”的主題。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問菊》原文及翻譯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片語時。
古詩簡介
《問菊》是清代小說家曹雪芹所作的七言律詩,是《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黛玉所作菊花詩。首聯(lián)以東籬訪問秋情點題,符合了“問菊”的主題。“喃喃”二字情態(tài)畢現(xiàn)。頷聯(lián)“孤標傲世偕誰隱”一句,儼然就是林黛玉的寫照。頸聯(lián)烘托渲染菊花生長的凄清環(huán)境,“寂寞”、“相思”四字又最能點示出林黛玉的內(nèi)心活動。末聯(lián)是在菊花中尋求精神寄托之意。這首詩深沉地揭示了詩人的精神世界的,單就律詩的格律而言,這首詩是確有可推敲之處的,有的對仗不夠工穩(wěn)。此詩用擬人手法視秋菊為知己并與之談心,贊美菊花的“孤標傲世”的高潔風格,實際上也正是詩人的自我評價。
翻譯
想要打問秋天的消息卻沒有人知曉,我只好背著手輕聲地詢問東籬:
你的品格如此孤高傲世,又有誰能夠和你一同隱居,同樣都是花而你為什么又開放得這么晚?
落滿霜露的庭院和園圃多么寂寞,鴻雁南飛蟋蟀低吟你是否相思。
且不要說整個世間沒有能夠和你談論的人,你如果懂得人的話語不妨和我小敘片刻。
注釋
秋情:即中間兩聯(lián)所問到的那種思想情懷。因“眾莫知”而唯有菊可認作知己,故問之。
喃喃:不停地低聲說話。負手:把兩手交放在背后,是有所思的樣子。叩:詢問。東籬:指代菊。
孤標:孤高的'品格。標,標格。偕:同……一起。
為底:為什么這樣。底,何。
圃露庭霜:落滿霜露的園圃和庭院。互文的修辭手法。
鴻歸:大雁南飛。蛩。后皩⒁廊ァ?桑菏遣皇。雁、虱、菊都是擬人寫法。
舉世:整個世問,整個社會。
解語:能說話。在這里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說話的話。擬人的修辭手法。語出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中唐玄宗把貴妃比作“解語花”事。片時:短暫的時間。南朝江總《閨怨篇》:“愿君關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時妍!
創(chuàng)作背景
曹雪芹將《問菊》寫在了《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 薛蘅蕪諷和螃蟹詠》里。這回描繪賈府表面上處于最鼎盛的時期。此次活動,由史湘云和薛寶釵擬定題目,共十二道題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韻,由寶玉、黛玉、寶釵、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選題。這回作者讓林黛玉選了其中三道詩題:《詠菊》、《問菊》和《菊夢》。在黛玉三首詠菊詩中,寫得新穎別致,并最能代表其個性。按理說這一首應被評為詠菊詩第一,李紈卻把它評為第二。
賞析
《問菊》,作為小說人物詩,是并不弱于《詠菊》的。詩人把菊花作為知己、知音,于是向它提出了郁積于心的許多問題。問菊就是問自己,答案也都包含在問題之中。你那樣標高氣逸,傲然獨立于塵世風霜之中,沒人能和你結伴生活;ǘ渫瑯涌⌒,你不在春天和百花一起開放、爭妍斗艷,卻到了深秋才開放。一種深沉的寂寞感,孤扯感撲面而來。這就是覺醒之后的黛玉的心理的深切寫照。可以說,這首詩倒是更深沉地揭示了詩人的精神世界的,單就律詩的格律而言,這首詩是確有可推敲之處的,有的對仗不夠工穩(wěn)。這和黛玉的“不以詞害意“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的詩學見解有關。
在這首詩中,輕俗傲世,花開獨遲,道出了林黛玉清高孤傲、目下無塵的品格性情。“圃露庭霜”就是《葬花吟》中說的“風刀霜劍”。榮府內(nèi)種種惡濁的現(xiàn)象形成有形無形的刺激,使這個孤弱的少女整天陷于痛苦之中。“鴻歸蛩病”映襯出她苦悶彷徨的心情。對黛玉來說,舉世可談者只有寶玉一人,然而礙于“禮教之大防”,幾乎沒有痛痛快快地暢敘衷曲的時候。“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這兩句膾炙人口的名句,與其說是有趣的訊問,莫如說是憤懣的控拆。全詩除首聯(lián)之外,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全為問句,問得巧妙,正如湘云說:“真把個菊花問的無言可對!绷主煊褚辉傧蚰羌耐性跂|籬之下的菊花發(fā)問,其實是暗喻自己寄人籬下,缺少知音。
小說中李紈評《詠菊》第一,《問菊》第二,《菊夢》第三,所以林瀟湘魁奪菊花詩。其實這種寫法本身就另有微言大義,如果按十二首詩作的實際情況,那并非如寶玉所贊同的“極是!極公!”正如后人評點所調(diào)侃,寶玉情有所偏,“林妹妹為魁,不是也是,不公也公”。即以黛玉自己的三首詩而言,應該說這首《問菊》要比《詠菊》更真情更自然。
首聯(lián)即直切“問”字,所謂“訊秋情”即問訊菊花的情懷意向。下面一連幾個問句,或切合歷史上所形成的菊花之文化品位,或抓住菊花的自然特性,其實都是把菊花當作詩人的一個同類,即將詩人自己的情懷賦予了菊花。所謂問菊,實是自擬。孤標傲世,當然是從陶淵明就給菊花涂染上的文化個性,問“偕誰隱”,答案已經(jīng)在問句之中,即與菊花相過從的只能是高人隱土。菊花在秋季開放,當然不同于“萬紫千紅總是春”,問“為底遲”,也就是贊美了菊花不趨時不從眾的品性。園圃露水冷清,庭院寒霜凝降,別的花所以不在秋季開放,菊花所以會感到寂寞,但也正因此反襯出菊花的遺世獨立。鴻雁在秋天向南飛走,蛩即蟋蟀也即將結束生命,這進一步皴染出菊花的孤高?傊@四個問句,實際上就是以問的形式抒寫詩人自己的情懷,也就是對菊花的“移情”故問。最后兩句就把這層意思明白點出:不要感嘆沒有知音,我就是你的好朋友,如果菊花能說話,咱們就好好聊一會吧。但全詩都采用問的口氣,一方面與詩的標題緊扣,另一方面使詩有一種含蓄的韻味。
應該說,這首詩十分切合小說中所寫黛玉之性格——第五回所謂“孤高自許,目無下塵”,作者代擬的這首詩傳神地體現(xiàn)了這種特點。同時當然也就關合了黛玉將來“眼淚還債”的寂寞之苦境。
名家點評
中國韻文學會會員劉亮《紅樓夢詩詞賞析》:這首詩有種“郊島寒瘦”的氣象。
白話譯文
想要打問秋天的消息卻沒有人知曉,我只好背著手輕聲地詢問東籬:
你的品格如此孤高傲世,又有誰能夠和你一同隱居,同樣都是花而你為什么又開放得這么晚?
落滿霜露的庭院和園圃多么寂寞,鴻雁南飛蟋蟀低吟你是否相思。
且不要說整個世間沒有能夠和你談論的人,你如果懂得人的話語不妨和我小敘片刻。
作者簡介
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祖籍存在爭議(遼寧遼陽、河北豐潤或遼寧鐵嶺[2]),出生于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nèi)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了一段錦衣紈绔、富貴風流的生活[4]。曾祖父曹璽任江寧織造;曾祖母孫氏做過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過康熙帝的伴讀和御前侍衛(wèi),后任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監(jiān)察御使,極受康熙寵信。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朋友救濟為生[1]。曹家從此一蹶不振,日漸衰微。經(jīng)歷了生活中的重大轉(zhuǎn)折,曹雪芹深感世態(tài)炎涼,對封建社會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他蔑視權貴,遠離官場,過著貧困如洗的艱難日子。曹雪芹素性放達,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y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jīng)多年艱辛,終于創(chuàng)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后,生活更加窮苦,“滿徑蓬蒿”,“舉家食粥酒常賒”。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過度的憂傷和悲痛,臥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貧病無醫(yī)而逝。關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說。
【《問菊》原文及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送菊_胡銓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0-18
詠菊原文、注釋及賞析10-15
《惜黃花慢·菊》原文及賞析10-16
對楚王問原文及賞析11-19
不第后賦菊 / 菊花原文及賞析10-18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0-19
《落日》原文及翻譯賞析02-28
宋玉對楚王問原文及賞析10-18
《殿前歡·對菊自嘆》原文及賞析10-15
人月圓·傷心莫問前朝原文及賞析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