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大秦帝國》讀后感
巍巍秦關(guān),莽莽秦川。蒼蒼明月,迢迢關(guān)山。同耕同戰(zhàn),浴血何年。銳士鐵衣,女兒桑田。誰謂明月,照我無眠。天地同光,念日月之共圓。
一部好的歷史小說,真實而又不真實。真實,在于其歷史事件上,其他的,都是不真實的。說白了,就是將大框擺好后,向其中豐富細節(jié),刻畫人物。能寫到《大秦帝國》這樣高度的作品,寥寥無幾。唯有《明朝那些事兒》可與其一決雌雄。它雄渾,沉郁,而又輕松,熱血,青春,它的魅力不在于用詞有多美,而在于細節(jié)刻畫的細膩。大秦的逐步崛起,令人興奮;秦風(fēng)低回,又使人沮喪。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為一句誓詞而熱血沸騰,為商鞅的慷慨赴死而又感慨萬千。
秦國地處西北,經(jīng)濟文化落后,六國又步步緊逼,然而這個被稱為戎狄的邊陲諸侯卻一躍而起,一統(tǒng)天下。根源在哪里?在于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干,死不休戰(zhàn)的精神,在于法制,更在于君臣之間的絕對信任。
六國會盟,企圖滅秦。國難當(dāng)頭,秦孝公繼位后,當(dāng)即發(fā)出招賢令,正是這種唯才是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針才使秦國身陷重圍而國不滅。于是,商鞅出現(xiàn)了,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商鞅大刀闊斧地進行了徹底的變法:廢井田,開阡陌,除隸農(nóng),賞耕戰(zhàn),刑無等級,不赦不宥;最終使秦國由奴隸制轉(zhuǎn)向封建制。改革之后,前景一片大好,賞罰有制,清除陋習(xí),走上了崛起之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所以,正是櫟陽宮中的那場君臣合璧,才使商鞅盡公不顧私。最后,商鞅為了護法,慷慨赴死。
在變法的過程中,一次,因為水源問題,兩族發(fā)生械斗,不僅傷亡慘重,而且還導(dǎo)致了河水決堤,這件事,觸動了朝廷,商鞅在渭水刑場殺了七百余人,震驚了六國。墨家總院當(dāng)即派出殺手,誅殺暴政秦王。后來,秦孝公親自前往墨家總院,與墨巨子交涉,功身而退。不僅君臣之間絕對信任,商鞅為了變法,也是言出必行。徒木立信想必大家都聽過,那位少年后來成為秦軍中的一名小將。
自秦國崛起以來,歷代人才幾乎絕大部分出于六國。而反觀六國,人才濟濟卻被秦國逐個擊破。齊國有著名的稷下學(xué)宮,那里是人才圣地,可是,為什么還是國滅了呢?六國君王務(wù)虛不務(wù)實,只聽那些虛無縹緲的大道理,可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大道無邊,就算是今天,也并未實現(xiàn)。拿魏惠王來說,他表面上禮下賢士,可是卻放走了多少人才呢?先是不聽公叔老臣遺愿,放走了商鞅,因為商鞅當(dāng)時只是個中庶子。接二連三的,再就是孫臏、張儀、樂毅。他只接待像孟子那樣的圣人。當(dāng)時,魏惠王出城打獵,還未出城便聽說孟子來了,雖然覺得晦氣,但也只好回宮了。適值張儀求見,于是乎,張儀與孟子兩人便在魏惠王面前罵了起來,孟子慘敗。因為這件事,本應(yīng)受到重用的張儀卻被逐出宮門。此時,在秦國碰壁的蘇秦也鎩羽而歸。兩個人,靜修三年。最后,張儀志在秦國,蘇秦志在六國。受到秦國重用的丞相張儀以連橫大計,對抗六國丞相蘇秦的合縱大計。最終,張儀成功退隱,蘇秦死在鄒忌所派的刺客劍下,合縱破裂,六國如同一盤散沙。本來,合縱一成,秦國必亡無疑,可是,六國君主聽信讒言,不用能士,合縱失敗。可笑的是,合縱的陣腳先從盟主楚國站不住了。楚王派一無知王子為六國主帥,竟能想到用云梯觀景。并且,秦國特使收買王后鄭袖,楚王就是因為在王后鄭袖那里做了兩天大男人竟然聽信秦國以退出合縱換交割房陵之約,可笑之極,螞蟻之見。合縱一敗,即便那戰(zhàn)國四公子再有通天的本領(lǐng)也救不回來了。
所以,治國務(wù)實,唯才是用才是硬道理。法家商鞅,縱橫家張儀,戰(zhàn)神白起,水家李冰,技然家蔡澤,秦國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有這些人存在。
當(dāng)然,讀這部書不宜動真感情,那些真性情的人會讓你痛哭流涕。當(dāng)你看到車裂商鞅,宣太后自殺謝罪,白起被賜死等片段時,如果你是用真感情讀書,你會悲痛不已,肝腸寸斷,于身體無益。秦趙兩國的長平攻防戰(zhàn),長達三年之久,秦國不僅斷了趙軍糧道,而且使計令趙王命趙括為將。沒錯,就是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用人之不信,自毀長城。沒有善守的大將廉頗,趙軍敗得一塌糊涂。趙括沒有辦法,兵士饑餓,無力作戰(zhàn),于是就擺出了車轅圓陣,只守不出,簡單而又有效。一天夜里,趙括忽然聽到了慘叫聲,心想那最不該發(fā)生的,竟然發(fā)生了;便率衛(wèi)隊前去,果然看到有人吃傷兵。趙括當(dāng)即下令斬首,并命令殺戰(zhàn)馬,羿日死戰(zhàn)。他對將士們說,秦國有首描寫士兵感情的歌,叫《無衣》,感動了所有人。直到那一刻,他才有資格被稱為趙將軍,最后一戰(zhàn),他終于成長了。第二天,帶著必死的.決心,中箭身亡,咽氣前,他終于展現(xiàn)了屬于將軍的風(fēng)采,下令投降。然而,這二十萬降卒,令白起不知所措。留著?消耗太大;殺了?自古將士忌殺降。此時,當(dāng)了二十年國君,卻未掌實權(quán)的秦襄王想要專政,就在白起的信到達后,回書殺降。自此白起背上了殺降的黑鍋,讓二十萬降卒吃了頓好的,便送他們上路了。白起的噩運也從這里開始,先是染了惡疾,然后便一意專權(quán)的國君不聽勸,該發(fā)兵時不發(fā)兵,等六國聽說殺降而聯(lián)合起來時,卻要發(fā)兵。幾次失敗后,國君又怪罪到白起頭上來了,國君以為:你白起出征便能勝利,你不上陣就算了,你還不讓我發(fā)兵,你白起幾個意思?誰掌權(quán)?誰老大?于是乎,白起這個不聽話的老頭又上了幾次書。此時,國君殺意已決。于是,在白起退休返鄉(xiāng)的路上,將其賜死,離老家只有幾步之遙。白起死前悲呼:趙軍降卒,老夫還命來了!臨死前,還要問老侍內(nèi),國君是否聽從他的意見。
說到這里,又不得不提到范雎這個人。當(dāng)初,為了打天下,羋冄掌內(nèi),白起掌外,好生和諧。自從范雎來了以后,先是流放丞相羋冄,而后又因與上將軍白起的私人恩怨,向國君進讒言,使得白起最終被賜死。趕走羋冄固然是為了防止外戚專權(quán),但陷害白起的行為實在令人深惡痛絕。一代名將,沒死在戰(zhàn)場上,被自己人害死,這是恥辱。范雎這一輩子舉薦過三個人,鄭安平與王稽的先后叛國令他無地自容,于是他選擇了退隱,在確立好太子后,他向國君舉薦了蔡澤。他幫帝王完成了封建統(tǒng)治中專權(quán)的一步,這也算是他在歷史長河中起到的良好作用吧!由此看來,大秦的大良造,做不得!商鞅被車裂,白起被賜死。
當(dāng)三尺利劍高懸于秦的頭顱之上,秦孝公與商鞅便如那雷公與電母的兵器。發(fā)出了一道改革的春雷,觸發(fā)了一場法的大火,燒出了一條崛起之路。那個年代里,秦國是先進的,是改革的先驅(qū),唯有法制才是立國之本。從先秦的經(jīng)歷來看,儒學(xué)會讓他們亡國。這種推崇仁,義,禮,智,信的學(xué)說,只能用于安邦。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依靠法治,而并非人力。
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不知打動了多少讀者,這是歷代入秦士子最愛說的一句話。此言一出,任何困難都成了空話這是一句比命還重要的誓言。這是一種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群體思想的延續(xù),在中華文化的延續(xù)及演化中,變化為民俗文化,還有的,就是我們骨子里有的東西,即骨氣。在歲月的長河中,這些東西在不斷淡化,褪色,甚至消失。作者在開篇前言中這樣寫到:雖然我們沒有忘記秦帝國,但也淡漠了那個時代的勇氣和創(chuàng)造力。民族精神,是國家的脊梁,更多的人蘇醒,民族才有希望。
何以國立,唯有法制:何以報國,唯有自強?v觀全書,剔除個人恩怨,宮闈陰謀,情感發(fā)展,便是一個大國成長史。法使其生,法使其滅。用法得當(dāng),國家方可長存。那老秦人本色是我們這幾代人所缺少的,我們必須找回這些東西。
秦已大出,霸絕天下。而今我中華,國強乃為法強,觀我中華子弟,皆懶惰。若使我中華子弟盡操秦人之風(fēng),大出天下,當(dāng)指日可待矣!
【名著《大秦帝國》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大秦帝國》讀后感03-16
大秦帝國精彩語錄05-12
大秦帝國讀后感15篇03-08
《大秦帝國》讀后感13篇10-18
大秦帝國讀后感9篇01-05
大秦帝國讀書筆記12-06
《大秦帝國》讀書筆記01-31
《大秦帝國》讀書筆記08-12
銀河帝國《基地》讀后感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