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秋季是登山注意事項
秋季是個很適合踏青的季節(jié),很多人也都開始了登山的準備,但是戶外登山要注意的事項可是很多的,下面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下秋季是登山注意事項,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秋季是登山注意事項:
宜人的秋季是登山運動的黃金時節(jié),不僅可以調心養(yǎng)肺,提高內臟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只是準備登山時應注意:
1.登山前準備:
據(jù)個人身體狀況,選擇登山地點。登山時間盡量避開氣溫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山速度要緩慢。上下山時,可通過增減衣服來適應天氣溫度。
2.登山中注意:
登山時,上身向前傾,彎腰屈腹,穩(wěn)步踏地前進。途中如果出現(xiàn)氣喘、缺氧等癥狀時,不要勉強前進,可以在原地停歇,做10~l5次深呼吸來緩解不適,直到呼吸恢復均勻后,再慢速前進。年老有病者應量力而行。
3.下山時注意:
上身微微后傾,凸腹屈膝,重心稍向后移,步速宜緩慢,步幅小而穩(wěn)妥。盡量避免在山中的冷風口逗留過長時間,以防身體著涼。
4.登山后要多喝水:
秋季因人體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yǎng)階段,運動量不宜過大。運動后要多喝開水,宜吃些蘋果、梨、芝麻、乳類、新鮮蔬菜等柔潤食物,保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腫痛。如有條件,在活動之前,要適量飲用糖開水,以防低血糖、頭暈、出虛汗、四肢乏力等不良生理反應。
5.不宜登山的人群:
體質較弱或病后初愈,以及患有心血管病,如血壓較高、心臟病患者、冠狀動脈有供血障礙功能較差者,頭暈、胸悶、心悸的老年人都不宜登山。
秋季登山的40個注意事項:
1.下面的人不適合登山:腿部有疾病的人,比如關節(jié)炎、骨關節(jié)病和骨質疏松癥。冠心病患者,爬山時體力消耗較大,血液循環(huán)加快,身體負擔加重,易誘發(fā)心絞痛、心肌梗塞。癲癇病患者,一旦癲癇發(fā)作,有生命危險。眩暈癥患者,容易摔倒。有下肢血管病、皮膚潰瘍及扁平足癥者不宜徒步旅行。
2.適宜的運動強度會使機體的腦胰腺素水平升高,腦胰腺素有抑制食欲、增加機體產熱的作用,因此爬山以后常常會感到食欲降低,攝食量下降。所以感覺到餓是正常的。
3.爬山一般選擇清晨為好,忌天未亮時登山。清晨氣溫低,室內外溫差很大,受到冷空氣的刺激,容易誘發(fā)心臟病或高血壓,尤其是老年人一定要注意。最好早飯后天亮時再爬山,或者下午氣溫稍高時爬山。
4.運動時要注意補充水分,在滿足解渴的基礎上再適當多飲些水,或者在運動前10~15分鐘飲水400~600毫升,減輕運動時缺水程度。
5.爬山時,不可一上來就加大運動量,要循序漸進。通常要先做一些簡單的熱身運動,然后按照一定的呼吸頻率,逐漸加大強度,避免呼吸頻率在運動中發(fā)生突然變化。放松一下,才能更好地保持肌群能力,使血液從肢體回到心臟。
6.飲料應選擇含有適當糖分及電解度(并最好選擇含有維生素C)的,以盡快減輕疲勞感,恢復體力。
7.在飲食方面除了根據(jù)個人的情況而攝取足夠的能量外,維生素的供給不可缺少,特別應注意每天補充適量的維生素A、維生素B及維生素D。
8.食物應易于消化,少食含粗纖維和易產氣的食物(芹菜、韭菜、大豆等),多吃堿性食物、蔬菜、水果、海帶等,以利于體內酸堿平衡,增加堿的儲備,提高運動能力。
9.登山時要思想集中,不能光顧著看景不顧腳下。
10.老年人和體弱的人要注意,走半小時就休息10分鐘,避免過度疲勞。
11.強度不宜過大。爬山的強度不宜過大,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鐘。一般每周鍛煉2~4次為宜。
12.登山前,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要做全面身體檢查,以免發(fā)生意外。
13.對山上的氣候特點應有所了解,爭取在登山前得到可靠的天氣預報。帶好衣物早晚御寒,防止感冒。
14.休息時不要坐在潮濕的地上和風口處,出汗時可稍松衣領,不要脫衣摘帽,以防傷風受寒。
15.要盡量少帶行李,輕裝前進。行李帶得少而輕,但一定要帶一些常用藥。最好隨身攜帶急救藥品,如云南白藥、止血繃帶等,以便在發(fā)生摔傷、碰傷、扭傷時派上用場。
16.在陡坡行走時,最好走“之”字形路線,這樣可減低坡度。
17.下山不要走得太快,更不能奔跑,這樣會使膝蓋和腿部肌肉承受過重的張力,而使膝關節(jié)受傷或肌肉拉傷。
18.結伴而行,可以互相幫助,互相照顧。
19.出發(fā)前應對所需要經過的地區(qū)各方面的情況、自己的身體狀況以及當時的氣候條件有所了解。
20.每天徒步步行結束后要用溫水洗腳,以解除疲勞。
21.腳掌有水泡時,可用針(先用酒精棉球擦一下或在火上燒一下)穿孔引出水,再涂上紅藥水,防止感染。切記不要將皮撕下,這樣即容易感染更會加重腳部的疼痛。
22.徒步旅游個人服飾徒步旅游個人行裝除了應攜帶戶外用品外,很重要的是要有一雙自己認為穿著舒適而便于遠行的鞋子,鞋底不能太薄,切忌穿新皮鞋。
23.如果是進行長途徒步旅游,出發(fā)前最好進行幾次適應性訓練,逐漸加大運動量,以增強耐力。
24.行走時,用腳板著地,用力要適中,保持身體平衡。
25.在天氣較溫暖地區(qū)徒步旅游時,最好避開上午11時至下午3時這段最熱的時間做艱難的登山運動,實在需要繼續(xù)前行,也要減慢速度,戴好戶外遮陽帽,備足飲水,以免中暑。
26.要掌握步行速度,一般是兩頭稍慢,中間稍快,開始行走要慢行,后再加快速度。途中應大休息一次,一般在中午。休息地點應避免烈日直曬和低洼、潮濕處。
27.要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和營養(yǎng)的補充,不要長時間僅僅食用干糧,要盡量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
28.徒步時較為理想的是穿專用的徒步鞋,因為此種鞋有一定彈性,還要輕便、透氣、防滑,能起到適度的緩沖作用,還能減少因長距離行走而引起的腳脹。條件限制的話,也可以穿半新半舊的膠鞋。
29.萬一選鞋不對或步姿不正,行走中感到腳的某個部位有疼痛或摩擦感,可在該處貼上一塊醫(yī)用膠布或在鞋的相應部位貼一塊單面膠,在一般情況下,這就可以防止打泡。
30.徒步旅行應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條件確定每日的行程,一般每小時走4一5公里。每走一程,可選擇樹蔭、涼亭等處休息15分鐘,以恢復體力。
31.徒步上山,身體要略向前傾。攀登陡峭山坡應走之字形路線。下山時,身體應稍后仰,放松下肢肌肉,以免腰腿酸痛。
32.事先了解好登山路線,計劃好休息和進餐地點,最好有熟人帶路,防止盲目地在山中亂闖。
33.向上攀登時,在每一步中都有意增添一些彈跳動作,不僅省力,還會使人顯得精神,充滿活力。
34.在登山時,要時時預防腰腿扭傷,因此,在每次休息時,都要按摩腰腿部肌肉,防止肌肉僵硬。
35.登山時要集體行動。不要擅自改變登山路線和時間。
36.背包不要手提,要背在雙肩,以便于雙手抓攀。還可以用結實的長棍作手杖,幫助攀登。
37.千萬不要在危險的崖邊照相,以防發(fā)生意外。
38.背包在摔倒的時候,可起到防止頭部或腰部受傷的緩沖作用,因此一定要攜帶。
39.登山開始后,30分鐘至1小時是最累的時段。30分鐘以后,神經、血液循環(huán)速度、體溫、新陳代謝等身體變化開始出現(xiàn)。登山20-30分鐘以后,休息一下,重整背包、登山鞋等裝備以后再出發(fā)較好。
40.如果不走登山路而不注意踩到松石使石頭滑落的話,后面的人可能會發(fā)生危險,因此,最好利用已有的登山路,一排行進。
旅游戶外:秋季登山注意事項:
秋季登山是廣受大家青睞的一項休閑活動,它不僅可以使人們的工作壓力得到充分釋放,而且能使機體的心肺系統(tǒng)、運動系統(tǒng)得到相應的鍛煉。但同時作為一項耗氧量較大、比較劇烈的運動方式,也潛伏著一定的危險,常見的傷害有高山反應、行走損傷以及生物傷害等,需要適當注意,做好防范。
一、準確評估量力而行
登山運動并不適宜所有人群。首先,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及運動系統(tǒng)、高血壓、冠心病等心功能代償不全或者慢性呼吸功能代償不全的患者不適宜登山運動。因為劇烈運動會加重心肺負擔。其次,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病、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以及已接受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的患者、患有踝關節(jié)和足部疾病的患者也不建議進行登山運動,因為登山會增加膝關節(jié)、髖關節(jié)、踝關節(jié)的負重載荷,加速關節(jié)軟骨的皸裂、剝脫,增加關節(jié)滑膜的分泌,致使關節(jié)腫脹、疼痛加劇。第三,不經常鍛煉的中年人、體質不好的老年人不適宜突然參加運動量大的登山活動,有的中年人工作壓力較大并且長期缺乏鍛煉,突然爬山,體力負荷加大,容易誘發(fā)心肺疾病;老年人在準備爬山前,最好先進行一些強度不大的運動,給身體一個緩沖和適應的過程?傊徽撃膫年齡段的登山者,在登山的過程中都要根據(jù)自身情況調整速度,建議使心率保持在18次左右/10秒。
二、使用手杖避免損傷
登山過程中應穿舒適的軟底防滑鞋,尺碼要合適,足底、足尖或者足跟局部不要承受過多的壓力,避免引起勞損造成局部疼痛。
登山過程中使用手杖是有益的。首先,使用手杖上山、下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節(jié)省體力,減輕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的負擔,減輕腿部的壓力,緩解腰部和肩部的疲勞感,這一點對于老年人非常實用和有益。其次,使用手杖可以增加行走的穩(wěn)定性,正常行走時雙下肢支撐身體,使用手杖則變?yōu)槿c或者四點支持,可以有效防止跌倒。
如果登山路程較長,則可以嘗試使用帶有彈力的綁帶纏繞在小腿上或者穿彈力襪,這樣能夠加快下肢靜脈血回流,防止登山后下肢腫脹。
秋季早晚溫差大,登山過程中容易出汗,最好穿透氣性較好的衣服,帶一件保暖外套也是很有必要的。
登山運動會消耗大量的熱量和水分,要根據(jù)自身體能適當補充食物和水分。喝水最好多次少飲,一次進水太多會增加心血管的額外負擔。
盡量少帶行李,輕裝前進。建議使用雙肩背包攜帶,這樣會減緩疲勞。
三、跌傷后盡快消毒止血
登山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生一些損傷,比較常見的有皮膚擦傷、關節(jié)扭傷以及跌傷等。若要防止這些損傷發(fā)生,首先要集中精力,提高警惕性。俗話說,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登山時千萬不要東張西望,更不要追逐打鬧。其次,要掌握登山要領,登山速度要適中,不要急于到達目的地,如果身體出現(xiàn)不適或者感到疲勞千萬不要勉強,要想方設法到安全的地點休息。同時為了更好、更及時地處理意外損傷,出發(fā)前最好攜帶紗布、繃帶、創(chuàng)可貼和云南白藥、甲紫溶液等急救用品和藥品。
當發(fā)生皮膚擦傷時,可使用清水沖洗,傷口涂擦甲紫溶液,使用創(chuàng)可貼等保護創(chuàng)面。當傷口較深伴有出血時,在用清水沖洗傷口后,可使用云南白藥進行止血,再用紗布、繃帶等包扎傷口;如果出血較快則要加壓包扎傷口,然后及時下山到醫(yī)院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和處理。
關節(jié)損傷中以踝關節(jié)扭傷最為常見,多發(fā)生于足底踏空或足著落點的土塊或石塊突然松動時。發(fā)生踝關節(jié)扭傷后要及時制動,使用護踝、彈力繃帶固定踝關節(jié),防止損傷加重,如果條件允許可以使用冰塊冷敷,以減少毛細血管出血,防止關節(jié)腫脹加;下山后一定要到醫(yī)院進行深入檢查,以確定是否存在骨折、韌帶撕裂等嚴重損傷。
跌傷較易發(fā)生在下山時的陡坡或身體重心不穩(wěn)時,且易發(fā)生軟組織開放性創(chuàng)傷。應盡快清洗、消毒,并用紗布對傷口做初步包扎、止血;如果發(fā)生開放性骨折,骨折塊暴露于傷口外面的時候,不要輕易將骨塊回納到傷口內,避免加重感染;處理好患者的傷口后,要使用木板、塑料板或者長木棍、樹枝等將肢體骨折部位的上下兩個關節(jié)固定起來;如果是下肢骨折,可以將患側肢體和健側肢體捆綁在一起,以充分制動、減輕疼痛,避免損傷加重,這樣也便于對患者進行轉運。懷疑合并脊柱骨折的患者,應該仰臥在硬木板或擔架上,軀干四周用衣服、被單等墊好,不要隨意讓患者活動,也不要翻動患者,避免加重脊髓的損傷,預防截癱的發(fā)生。懷疑頸椎骨折時,需在頭頸兩側置一枕頭或扶持患者頭頸部,不使其在運輸途中發(fā)生晃動,再用平木板固定送到醫(yī)院做進一步處理。
【秋季是登山注意事項】相關文章:
秋季登山的6個注意事項10-31
登山的注意事項11-23
夜間登山注意事項04-19
登山減肥注意事項12-23
集體登山注意事項11-23
戶外登山注意事項10-19
登山比賽注意事項11-23
秋日登山注意事項11-23
使用登山杖的注意事項10-27
登山前的準備及注意事項12-23